刘邦取道颍川、南阳,打算从武关进入关中。武关,乃秦朝的重要关隘之一,地势险要,犹如一道天堑横亘在关中大地的南端。刘邦深知,若要顺利进入关中,这一路必定充满艰辛险阻,但他心中那股想要成就大业的雄心壮志,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驱使着他毅然踏上这条征程。
公元前 207 年(秦二世三年)七月,刘邦率领着自己的军队一路征战,终于攻占了颍川。颍川乃富庶之地,刘邦的军队在此稍作休整。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韩王成和张良赶来与刘邦会合了。韩王成,心怀复国之志,他的出现为刘邦的军队增添了一份力量;而张良,以其足智多谋和深思熟虑的计策,在诸侯中早已声名远扬。他的到来,对于刘邦来说,无疑是如获至宝。
刘邦请韩王成留守阳翟(韩故都,今河南禹州市),阳翟作为韩国的旧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让韩王成留守此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他稳定后方。
而刘邦则让张良随军南下,张良的智谋和眼光是刘邦所倚重的。对于这位挺能出好主意的兄弟,刘邦很是看重!他深知自己的能力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毕竟,他可不是项梁那种行军打仗科班出身的人。项梁出身名门,有着深厚的军事背景和丰富的战斗经验,行事果敢而勇猛。相较之下,刘邦在军事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对打仗还是持谨小慎微的态度的。他明白,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之中,每一步都必须谨慎,绝不能狂妄自大到自认为天下无敌,不需要有人帮忙出谋划策的地步。
何况,就算项梁这样英勇善战的人物,都要拜范增为军师嘛!范增以其犀利的眼光和精准的判断,为项梁出谋划策,助力项梁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这点刘邦是看在眼里的。他当然也渴望有个军师和参谋团队,为自己的决策提供智力和战略支持,帮助他在这复杂的局势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然而,刘邦又不想像项梁把范增那样客客气气地把张良供起来,他有自己的考量和盘算。
以他的性格和手段,是不喜欢过于张扬和直接。如果明面上拜张良为军师,虽然能够彰显对张良的重视,但也可能会引起手下将领和其他势力的一些猜疑和不满。毕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乱世中,权力和地位的博弈时刻都在上演。
所以,刘邦选择了明面上并没有拜张良为军师,而是将张良留在了自己身边,如同一个智囊,随时与他交流和商议军政大事。在暗中,却给予张良极高的信任和足够的权力,让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谋和才能,为自己出谋划策。如此一来,既能利用张良的智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和麻烦,可谓是一举两得。
九月,秋风渐起,寒意渐浓,刘邦率领着他的军队一路前行,终于抵达了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市)。南阳郡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中原大地之上,这里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然而,此时的南阳郡却在秦朝的统治下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南阳郡守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在得知刘邦的军队即将到来之时,毫不犹豫地退入了宛城(河南南阳)之中,准备凭借着宛城那坚固的城墙和高耸的城楼固守。
刘邦灭秦的心如同燃烧的烈火,炽热而急切。他渴望早日踏入关中,将秦朝的暴政彻底推翻,建立属于自己的辉煌霸业。当他看到宛城的城墙高大厚实,城防森严,而且城中的秦军士气尚存,一时难以攻取时,心中不免有些焦躁。在他看来,如果在这里过多地耗费时间,无疑会延误进军关中的时机。于是,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一路疾驰而去,直捣秦朝的老巢咸阳。
然而,张良却认为刘邦的这个计划不妥。他深知军事行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潜在危险,目光深邃而坚定地劝道:“您虽然急于进关,但这一路之上秦兵还很多,并且他们扼据着各处险要的地势。这些秦兵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若是贸然行动,很可能陷入危险的境地。现在如果放着宛城不拿下,一旦宛城的秦兵从后面追杀过来,那后果不堪设想。到时候,强秦的军队在前方阻挡,后面又有追兵如影随形,我们就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危险之中。
而且,宛城富甲一方,多有粮草储备。在如今这样的战争环境下,粮草的供应至关重要。拿下宛城,军队的补给才能有坚实的保障,我们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去应对接下来的战斗和挑战。倒不如突然回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围住宛城,来个围点打援。宛城守将见被围困,心态必然会受到影响,再加上久久不见援兵的到来,必然会心慌意乱。到时,我们再根据具体的情况见机行事,趁乱取之,必然能够顺利拿下宛城,为我们的进军之路扫除一个重大障碍!”
刘邦在权衡利弊之后,当然采纳了张良的这个建议。他深知张良深谋远虑,有着非凡的军事智慧。
于是,他立即下令更换旗帜,隐藏自己的行踪,以免引起宛城守将的察觉。在夜幕的掩护下,刘邦率领着军队乘夜间抄小路悄悄返回。月光静静地洒在大地上,只有偶尔传来的脚步声和兵器碰撞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谋谋天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谋谋天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