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之中,曾经振臂一呼、点燃反秦烽火的陈胜,尽管已经战死沙场,但他的牺牲并未让反秦的浪潮就此平息。此时,项梁犹如一颗新星崛起于乱世之中,他所率领的楚军多达十多万人马,在广袤的大地上形成了一股颇为势大的军事力量。这些士兵们个个怀着对秦朝暴政的愤恨,士气高昂,装备虽说不是十分精良,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在战场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与此同时,那些曾经在秦朝统一过程中被灭掉的六国的后裔们,仿佛看到了复国的希望曙光。他们纷纷在各地竖起反秦的大旗,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盏明灯。这些后裔们号召起旧日的臣民、志同道合之士以及对秦朝不满的民众,组建了各自的起义军。他们的队伍规模大小不一,但每一支都怀着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恢复往昔的荣耀。
秦二世此时却陷入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他试图调动赵陀在南越的五十万大军,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站在他这一边。赵陀本是奉了秦始皇之命前往南越开拓疆土,守护那片遥远的土地的。秦始皇深知南越之地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他下了死命令,即便秦朝面临灭亡,也不让赵陀回援中原。这个命令就像一道枷锁,紧紧地束缚住了赵陀和他的五十万大军。他们只能远远地站在南越的土地上,眼睁睁地看着中原大地陷入战火纷飞之中,而无法为秦二世解燃眉之急。
又因为秦二世矫诏杀害了公子扶苏,这一行为在秦军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镇守北面防御匈奴的蒙田听闻此事后,心中充满了怨恨和不平。那是一种对上位者昏庸无道的愤懑,对这个违背祖宗遗命、破坏秦国稳定根基之人的鄙夷。于是,他那三十万人马并没有选择及时回援国内,而是继续留在北面,仿佛在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秦二世眼见天下局势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四处都是起义军,而朝中无兵可用,犹如热锅上的蚂蚁,焦急万分。无奈之下,他只得任命章邯为大将。章邯本就是军中名将,在秦朝的军队中也颇有威望。他来到蒙田的军营,接管了蒙田的军权。随后,章邯率领着他那二十万主力部队,迅速回援中原。为了扩充兵力,章邯可谓是绞尽脑汁,在城中释放了在押的囚徒,让他们充实到军队之中。就这样,章邯竟然得到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四十万大军。章邯又挑选了死囚黥布(也就是英布)为先锋。黥布此人不愧是死囚出身,作战之时极其勇猛,宛如一只凶猛的野兽冲入羊群。他率领着秦军的先锋部队,向着各路义军呼啸而去,那气势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迅猛而又无情。
项梁,这位自恃知兵且拥有十万大军的将领,在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不免有些轻敌。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夜晚,黑暗笼罩着大地,寂静得让人有些窒息。而就在这个时刻,章邯的秦军如同鬼魅一般悄悄地潜入了楚军的营地。楚军由于轻敌,并没有做好足够的防备。当秦军突然发动攻击时,楚军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尽管项梁奋力抵抗,但最终还是不幸战死。他的死亡,就像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起义军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项梁轻敌战死之后,章邯不禁有些飘飘然。在他看来,这些起义军不过是由一帮乌合之众组成的散兵游勇罢了,之前的胜利不过是因为运气或者指挥不力。楚军在失去项梁这个核心将领之后,在他眼中也不过如此,似乎已经没有了什么威胁。因此,章邯并没有选择乘胜追击,进一步扩大战果。相反,他改变了战略,开始集中手头的人马,把矛头指向了赵国的起义军。他的军队如同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将赵国的起义军围困在了巨鹿这个地方。巨鹿城成了一座孤城,城中赵国起义军的处境岌岌可危。
而楚怀王熊心,虽然年纪轻轻,但却颇有心计。他就像一个隐藏在幕后的棋手,在这乱世之中开始巧妙地摆弄着棋子,谋划着自己的一步好棋。他下达了一项重大决策,命刘邦和项羽分兵伐秦。同时,他还约定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谁先入关攻进咸阳,谁就可以被立为秦王。这个约定对于刘邦和项羽来说,既是荣誉的象征,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然而,楚怀王为了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并且为了限制项羽的势力和野心的膨胀,他做出了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安排。他以宋义为主帅,项羽则被降为副将。这个安排让许多人都感到十分意外,项羽那高傲的性格又怎会甘心屈居人下呢?
而刘邦则接受了向西南挺进的任务,他的目标是直捣秦军的后方。这样,刘邦的军队从后方对秦军进行攻击,而项羽的军队向北对河南巨鹿的秦军主力章邯部出击,解救被围困在巨鹿的赵国起义军,从而实现从正面战场进行策应的战略布局。这一布局看似环环相扣,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充满了未知和变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谋谋天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谋谋天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