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
李世民翻看着司农寺记录的杂交方法 随口问道。
“你们觉得这杂交之法,难度几许?”
司农官赶忙出列,身形微微前倾,脸上带着几分踌躇之色。
“陛下,单论这杂交之法的记载,看似并不复杂,可若要真正将其付诸实践,其中困难着实不少。” 李
世民闻言,微微皱眉,追问道:“哦?具体是哪些难处,细细说来。”
司农官深吸一口气,条理清晰地阐述道。
“陛下,其一,寻找合适的杂交水稻亲本便极为棘手。需得遍历大唐广袤农田,寻觅那些在性状上各有优势,且遗传特性契合杂交要求的水稻品种,这无疑是大海捞针。”
“其二,操作过程对精细度要求极高,需在如指盖般微小的水稻花蕊间,精准完一系列复杂工序,稍有差池,便可能前功尽弃。”
“再者,杂交水稻培育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影响极大。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异,可能导致培育效果千差万别,难以把控。”
李世民默默听完,陷入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
“即便困难重重,但这是关乎百姓温饱、社稷根基的大事,绝不可轻言放弃。朕命你等即刻着手,全力攻克这些难题,务必让这杂交水稻之法应用到我大唐的农田之中!”
.......
就在这时,光幕继续道。
【说起杂交水稻,那有一个人自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光幕之上,画面缓缓切换。
一位面容和蔼、身形清瘦却精神矍铄的老者。
他头戴草帽,身着朴素衣衫,脚蹬沾满泥土的胶鞋,正穿梭在一片绿油油的水稻田间中,目光专注地审视着每一株水稻。
“研究出如此妙法的人,就是这位先生吗?”
光幕前,众人都不自觉的站起身子。
【袁隆平,一位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伟大科学家。他心怀 “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的坚定信念,在不被他人看好的情况下,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农田,不畏艰难,反复试验,最终让我国数亿人摆脱了吃不饱的境况,也打脸了外国专家认为我国养不起十亿人的言论。】
“外国?”
“哪个国!?”
“还有外敌敢如此看轻我华夏?”
嬴政眉头一皱,目光瞬间锐利如鹰,周身散发着让人胆寒的威严气息。
“看来,后世之华夏,亦有强敌环伺啊……”
嬴政缓缓踱步,双手负于身后,喃喃自语道。
“能是谁呢?”
“匈奴?南越?”
“应该不是。”
嬴政摇了摇头:“南越之地,土地贫瘠,民生凋敝,纵使其有所发展,也不过是疥癣之疾,难成大患,断不能对后世华夏构成致命威胁。”
“至于匈奴.....哼!”
嬴政嘴角勾起一抹轻蔑的弧度,冷哼一声。
“世代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根本不懂农耕之术,更无农耕之基因,他们自是没脸说这等话。”
然而,话音刚落,嬴政的神色再度凝重起来,
“既然不是他们,那还能是谁呢?”
“难不成,这世间还有其他国家?”
......
正寻思着,光幕继续道。
【袁老的杂交水稻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不仅为中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将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到印度、孟加拉国、越南等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世界粮食供给提供了重要保障,让无数人免于饥饿。】
“这怎么可以!”
大汉。
汉武帝紧皱眉头。
“如此至宝,怎可给予他人!”
“这种关乎国计民生的顶尖技术,应是国家的绝对机密才对,就该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用以增强华夏实力,巩固统治根基,怎能如此轻易的就流入他国!”
桑弘羊见状,赶忙上前道:“陛下,臣以为,后世此举,或许另有深意。”
汉武帝平复了一下心情道:“你且说,有何深意?”
桑弘羊:“陛下,以臣愚见,将此技术传播他国,其一,可彰显我华夏仁善大义,恩泽四海,让万邦敬服,使我华夏声名远播,在天下树立威望。”
“其二,周边国家因这技术粮食增产,百姓温饱得以解决,便能减少战乱纷争。如此一来,四方太平,更利于我华夏与各国通商往来,互通有无,促进经济繁荣。从长远计,这对我华夏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听到这话,汉武帝思索了片刻,道。
“倒是有理,但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朕怎么想怎么别扭。”
“为什么非要这么博爱呢?我华夏一家独大不好吗?”
“而且,此种做法,万一养虎为患呢?”
汉武帝摇了摇头。
“后世的这种作为,朕真的不理解。”
......
这时,光幕上的画面再次切换,展现出了袁隆平在实验室里,专注地观察着显微镜下的水稻细胞,认真记录着各项数据的场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开局仙剑,古人傻眼了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开局仙剑,古人傻眼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