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营的守将郭凤是潼州刺史,见敌军来势汹汹,急忙下令放箭。
箭如雨下,东魏军一时难以靠近。
此时,主帅萧渊明却醉卧帐中,鼾声如雷。
左营告急的军报接连传来,他竟浑然不觉。
真是个糊涂虫!
手下人好不容易把他摇醒。
他这才迷迷糊糊下令:“快……快派兵去救郭凤!”
可帐下诸将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唯独北兖州刺史胡贵孙挺身而出,大喝道:“末将愿往!”
他率部冲出营寨,直扑东魏军阵。
胡贵孙勇猛异常,刀光闪处,敌军人头落地。
转眼间,他已斩杀二百余人。
绍宗见这支梁军来势凶猛,立即下令后撤。
探子飞报萧渊明:“胡将军大胜,东魏军溃逃了!”
渊明一听,顿时酒醒了大半,拍案而起:“好!传令全军,随我追击!”
他翻身上马,带着大军杀出营去。
远远望去,东魏军果然丢盔弃甲,狼狈北逃。
“快追!别让他们跑了!”
渊明兴奋地大喊。他早已把侯景信中“慎防诱敌”的警告抛到九霄云外,只顾催马猛追。
梁军追出三五里地,突然背后杀声震天——原来东魏伏兵尽出!
与此同时,前面溃逃的绍宗部也转身杀回。
梁军顿时腹背受敌。
“不好!中计了!”
渊明脸色煞白,慌忙勒马。
可四下里都是东魏兵,哪还有退路?
混乱中,几个敌兵一拥而上,扯住他的缰绳,硬生生把他拽下马来。
胡贵孙虽奋力拼杀,终因寡不敌众,身中数箭被擒。
梁军死的死、逃的逃,数万人马折损殆尽。
只有羊侃临危不乱,他沉着地指挥部下列阵且战且退,最终全师而还。
看到这里,任谁都明白了——萧渊明这是彻头彻尾中了慕容绍宗的诱敌之计!
梁主萧衍正在殿中午睡,忽然宦官张僧胤急匆匆进来禀报:“陛下,朱异大人有急事求见!”
萧衍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赶紧起身。
他年纪大了,动作有些迟缓。
但事情紧急,也顾不得许多。
他匆匆整理衣冠,走出殿外,只见朱异脸色凝重,嘴唇微颤。
“陛下,寒山……失守了。”
朱异低声道。
短短四个字,却像一记闷雷,震得萧衍身子一晃,差点从御座上栽下来。
他扶着案几,手指微微发抖,喃喃道:“难道……朕要步晋朝的后尘了?”
张僧胤见状,连忙上前搀扶,低声劝慰:“陛下保重龙体。”
朱异不敢多言,默默退下。
可没过多久,又传来潼州失陷的消息,守将郭凤狼狈逃回。
一时间,整个朝廷人心惶惶,风声鹤唳,仿佛处处都是危机。
就在这混乱之际,东魏的檄文又送到了建康。
檄文要点如下:
皇家仁德,怀柔四方,然吴越负隅,抗拒王化。
朝廷本欲止戈修睦,然侯景奸佞,背信弃义,勾结外敌,祸乱江南。
伪朝君臣昏聩,纵兵侵境,致使民怨沸腾,自取败亡。
今我大军压境,势如破竹,必使逆贼授首,王师入洛。
若江南豪杰幡然归顺,朝廷必厚加封赏;
若执迷不悟,终将玉石俱焚。
天时已至,望诸君明辨是非,早择良途!
这篇檄文,出自东魏军司杜弼之手。
后来梁朝衰败,果然如他所料。
可惜梁主萧衍执迷不悟,反而因为萧渊明被东魏俘虏,更加倚重侯景。
侯景派行台左丞王伟快马加鞭赶到建康,向梁主上奏:“东魏主被高澄软禁,元氏宗亲纷纷逃难到南方,请陛下选立一位魏室后裔,镇守河北,安定人心。”
梁主沉吟片刻,转头问群臣:“诸位爱卿,此事如何定夺?”
大臣朱异上前道:“陛下,此乃良机。
若扶持魏室宗亲北归,既可牵制东魏,又能彰显我梁朝仁义。”
梁主点头,随即下诏:“太子舍人元贞,乃魏咸阳王元禧之孙,降王元树之子。
元树虽被东魏所杀,但元贞留在我朝,忠心可鉴。
今封他为咸阳王,拨兵护送,渡江北归,即魏主之位!”
元贞跪地接旨,心中百感交集。
他抬头问道:“陛下,臣此去凶险,若东魏阻拦,该当如何?”
梁主挥袖道:“朕已安排精兵护送,你只管放心。
若能重振魏室,便是大功一件!”
元贞深深一拜:“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就这样,元贞带着梁朝的诏书和兵马,浩浩荡荡渡江北上。
梁主望着远去的队伍,捋须微笑,仿佛已看到侯景的计策成功,河北尽在掌控。
然而,他哪里知道,这一切不过是侯景的算计。
元贞渡江后,被东魏军拦截,最终未能如愿登位。
但此刻的梁主仍沉浸在美梦之中,只等元贞在北方称帝,成为他手中的傀儡魏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