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罗汉之所以潸然泪下,恰是因他们从这个“去”字当中,体悟到了佛陀无尽的慈悲。世尊并非只是简单地言“再见”抑或“永别”,而是凭借这个充满智慧的字,让弟子们于悲伤之中望见希望,于失落之中获取启示。
迦叶继续阐释道,这个“去”字,实则是佛陀留给世间众人最为珍贵的礼物。其教诲我们:放下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超越。恰似莲花自污泥中绽放,不沾丝毫尘埃。人生于世,难免遭遇种种烦恼,然而只要学会放下,便能活出生命的绚烂光彩。
阿难听毕迦叶的解释,拭干了泪水。他领悟了佛陀的良苦用心。世尊以最简之字,道出了最深奥的佛法。此不仅是对在场五百罗汉的教导,更是对后世所有求道之人的指引。
智慧与慈悲,于这个字中完美地交融一处。佛陀告知众人:放下执着,方能获取真正的自由;超越自我,方能抵达生命的彼岸。
佛陀涅盘之后,遗体被安放在天冠寺供人瞻仰和缅怀。
七天之后,以阿难、迦叶为首的众位弟子,以转轮圣王之礼火化了佛陀遗体,得到部分遗骨和八万四千颗舍利子。
周围八国都派人前来,想要迎取佛陀的舍利回去建塔供奉,弟子们将佛陀的遗骨和舍利子分成八份,由八个国家的使者带回去供奉,佛陀的弟子们则带走了瓶子。
孔雀王国的人到得最迟,只带走了佛陀的骨灰。因此,世间共存八座佛骨舍利塔、一座瓶塔、一座骨灰塔。
此后数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将八国建造的塔挖了出来,又重新进行了建造,形成了阿育王塔。
阿育王又将八国塔中舍利分出数份,遣人四处传法,足迹遍及世界,此乃后话。
佛陀涅盘后,去哪里了?
佛陀在无所在,无处不在。身含十方,无尽虚空。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来也未曾来,去也未曾去。
此后,天竺大地上,只留下佛陀的传说,偶尔会有其法身现世,普度众生。
后人感多宝道人证道之难,有词一首记之:
千秋岁·多宝证道
圣道寻觅,天竺初遭斥。累世善,轮回历。终成释迦佛,方觉天规力。涅盘处,传奇永刻苍生忆。
目犍舍利,相伴传真谛。心觉悟,恒无息。梵天虽创世,难控修行迹。千秋岁,佛光熠熠留佳绩。
喜欢封神后传之佛道之争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封神后传之佛道之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