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王感到非常高兴,毕竟云峰三人的表现都深得他的赏识。
云峰三人回到白家村后,在白父的主持下,召集了全村大会,一致同意云峰的决定,与朱家村开展合作。
三人都是行动派,当天就带着白家村集资送来的十万两白银回到了朱家村。“要想富,先修路”,云峰深知这个道理。
在朱石冒的带领下,朱家村的村民们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修建通往白家村的路。而白家村这边,白父也带领着全体村民,从白家村开始动工修路。两村的人们齐心协力,修路工作同时进行,热火朝天。
云峰与蒋先知一道,带领着一部分人前往府城采购鸡鸭羊的幼崽。与此同时,云峰还从系统商城中获取了水泥的制作方法,遵循着系统的指导,成功制作出了水泥。
随后,他组织起一部分人手,开始着手码头的修建。
从白家村到朱家的村道路全部由水泥铺成,足够容纳三辆马车并行,一切有条不紊进行着,云峰把在系统商城购买的羊毛纺织机制作图纸拿了出来。
家禽的科学养殖方法,云峰抄录一遍,给蒋先知,由蒋先知组织村民教学。蒋先知一看,也回去与家里人商量,最后带着蒋家村也加入其中。
最后石渠县白家村,石原县朱家村,石峰县蒋家村,三村两千五百多人,共同参加这次合作,由白家村主打出钱,其他两村出人出力。
三村恰好呈三角形分布,彼此相邻相依。朱家村专注于养殖业,蒋家村擅长加工业,而白家村则负责最后一道工序。这种分工使得三个村庄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因为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村民们修路也能拿到工钱,伙食也比在家里好,更加积极地投身建设当中。
仅用一夜之间,三个村子的变化便清晰可见。在朱、蒋、云三人的积极协调和配合下,各个村庄的变化令人瞩目。尤其是在修建道路的过程中使用的水泥,甚至惊动了三县的县令。
他们目睹了水泥路的坚硬程度,倍感惊奇,连夜将这一发现上报给了朝廷。
皇帝在御书房,看到三县县令的奏折,大感欣慰,连说三声好,更是在,云峰,朱石冒,蒋先知,三人名字画了一个圈。
尤其是云峰,救治皇太后,已经是大功一件,更是说出千古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太子伫立在皇帝身侧,目光扫过那三个名字,心中了然:若明年这三人一切顺利,定会金榜题名。皇帝随即召来贴身太监,预备传旨。
云峰三人正在商讨后续四周的规划事宜,突然听闻圣旨降临,不禁面面相觑,心中满是疑惑,不知此处何事竟惊动了皇上。
皇上的使者是李公公,他一见到云峰三人,便尖声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听闻治国安邦,需得文武双全之士;忠心耿耿,方为社稷之根基。尔等博学多才,功绩卓着,泽被千秋,……特赏赐”
云峰拿出一个红包递给李公公,然后把水泥制作方法,还有纺织机的制作方法,还有曲辕犁制作方法,交给李公公,还带着他去看了土豆与红薯的种植地”
这些皆为云峰游学三年间,于海外悉心寻觅并带回的种子。经由他空间灵泉的悉心灌溉,这些物品的产量得以成倍增长。
在参观红薯和土豆的种植地后,云峰更是详细地告诉他,这些作物的每亩产量至少都能超过万斤。李公公听到这个惊人的数字,不禁大为震惊。他深知,如果这个产量属实,即便云峰没有功名在身,皇帝也一定会赐予他官职。
毕竟这可是功在千秋大事,如果真的如同云峰所介绍的那般,不仅能让百姓饱腹无忧,边关将士也无需再空着肚子与敌人拼死厮杀。
他作为皇帝身边的人,皇帝勤政爱民,这两年大云朝,在当今皇帝治理下,海内升平,还是有的地方,吃不饱穿不暖,易子而食的现象。
李公公深知此事不容拖延,必须即刻回宫,将这里的消息火速传回。他匆匆向云峰等人告辞,不敢有丝毫耽搁,连夜策马疾驰,赶回京城。
李公公返回后不久,皇帝便派遣了户部官员,由户部尚书亲自带领,前往实地查看并验证了云峰所言非虚:每亩产量确实高达八千六百斤。
户部尚书急忙通知当地的护城军,并亲自押送。他只留给云峰他们足够明天种植的数量,还特意带走了几只朱家村的烤鸭,这才心满意足地回京。
年底时节,朱家村、白家村和蒋家村都迎来了丰收之年,三个村的村民们自发地为云峰、朱石冒和蒋先知三人供奉了长生牌位,这些牌位被恭敬地摆放在各自村子的祖祠之内。
隔年,三人相约一起前往京城参加会试,三人出发那天,三村之人一起来码头相送。场面壮观的让不知情的,好奇不已。
三人早早地踏上了征程,朱石冒和蒋先知二人效仿云峰,腰间别着酒葫芦,骑着小毛驴,只携带了简简单单的行李便上路了。他们结伴而行,悠哉游哉地抵达京城时,时间已从二月份缓缓流淌至六月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快穿:别怕你还有我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快穿:别怕你还有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