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莉森点头表示赞同:“其次是港口经济垄断,他在澎湖、金门建立‘海上租界’,向各国商船征收吨位税。西班牙史料记载,马尼拉港关税的40%流入郑氏口袋。他将海盗窝点变成了繁荣的贸易中心,通过控制港口来获取巨额财富。”
卢卡斯继续说道:“最后是人口贩卖网络,他将东南亚俘虏贩卖至日本为奴,单次交易规模超千人。菲律宾总督报告称,郑芝龙每年输出奴隶约5000人。这是一条极其残忍的财富获取途径,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成为了他积累财富的重要手段。”
艾莉森补充道:“郑芝龙的军事工业复合体也是他成功的关键。他在安平建立可同时建造50艘战船的船坞,配备荷兰进口的青铜火炮。同时,他雇佣日本忍者收集葡萄牙、荷兰舰队动向,情报传递速度比官方驿站快3倍。这种军事与工业的结合,让他在海上拥有了强大的竞争力,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的财富和势力范围。”
当谈到清军屠城的问题时,气氛变得凝重起来。艾莉森沉重地说:“清军在扬州、昆山、嘉兴、江阴、常熟、金华、南昌、广州等地大肆屠城,造成了大量无辜百姓的死亡。从抵抗成本分析表来看,扬州抗清兵力1万,屠杀规模8万;广州抗清兵力5000,屠杀规模10万。而北方一些城市,如北京,抗清兵力0,屠杀规模仅3000。这似乎表明屠杀规模与抵抗程度有一定的关联,但又不完全如此。”
卢卡斯分析道:“清军的统治策略在不断进化。扬州模式通过极端暴力制造示范效应,使后续城市投降率提升70%。江阴模式中,81天围城后屠城,但当地士绅仍组织反抗,证明暴力存在失效边界。嘉定屠城后焚毁所有书院,企图根除反抗思想源头,但记忆的种子总会在废墟中重生。”
艾莉森接着说:“从经济理性考量来看,江南地区熟练织工日产值为0.5两白银,屠杀导致苏州丝绸业停滞损失年产值120万两。但多尔衮在1645年颁布‘剃发令’后,江南税收反增25%,显示恐怖统治的经济账。清军在屠城的过程中,虽然短期内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从长远来看,他们试图通过恐怖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卢卡斯总结道:“清军屠城是多种矛盾交织的结果。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暴力手段来镇压反抗,维护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他们也考虑到了经济利益,希望通过恐怖统治来让百姓屈服,从而获取更多的财富。但这种血腥的手段,无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话题转到了日军侵华战争。艾莉森严肃地说:“日军在1937 - 1945年的侵华战争中,陷入了三组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首先是资源掠夺与生产能力崩溃的矛盾。占领区每年仅能提供所需石油的12%、钢铁的8%,不得不发动太平洋战争填补缺口。‘以战养战’政策导致华北农村生产力下降60%,反而加剧物资短缺。”
卢卡斯接着分析道:“其次是民族同化与文化抵抗的矛盾。强制推行日语教育,但1943年华北农村文盲率仍达92%(日据前为85%)。‘大东亚共荣圈’宣传遭民间戏仿,出现‘共荣=共穷’等讽刺标语。日军试图从文化上同化中国人民,但中国人民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他们的文化抵抗让日军的企图化为泡影。”
艾莉森继续说道:“最后是军事征服与经济规律的矛盾。三光政策摧毁农田1.2亿亩,导致日军粮食供应依赖美国大豆进口(占消耗量45%)。兵员补充过度消耗劳动力,1944年日本本土工厂缺勤率达38%。日军在侵略的过程中,违背了经济规律,过度消耗了自身的资源,最终导致了失败。”
卢卡斯总结道:“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的‘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必然导致力量枯竭’,在矛盾论框架下得到完美印证。日军的侵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他们在掠夺与建设、同化与抵抗、征服与经济规律之间陷入了无法调和的矛盾,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艾莉森合上笔记,感慨地说:“原来每个盛世阴影里,都藏着比童话黑暗百倍的真实。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善恶美丑。”
卢卡斯望着窗外的雪花,缓缓说道:“矛盾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就像圣诞老人礼物盒底的价签——我们永远要为光明支付代价。在这个看似和平的时代,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要时刻警惕那些隐藏在繁荣背后的矛盾和危机。”
艾莉森点了点头:“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用矛盾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两人静静地坐在壁炉前,思绪在历史的长河中飘荡。圣诞夜的钟声再次响起,仿佛在为他们敲响警钟,提醒他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圣诞诡异录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圣诞诡异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