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我们常常说,调伏攀缘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真如给唤醒,就回光返照。关键是怎么唤醒真如呢?这有点笼统。其实它是可以从六根进去的,因为你六根就是真如对外的六个窗口。那么在《楞严经》,它特别强调耳根,因为耳根是最容易去修圆通的,理由很多,我们这里就不说了。
耳根的圆通,它第一个,“初于闻中”。第一个你要锁定你的所缘境,你不能够广泛的对六根,那你这样就修不起来。因为你一定要集中一个根,从听闻当中的耳根下手。
怎么下手呢?两个重点:第一个,入流;第二个,亡所。
“入流”就是你的观照力。《法华经》说到底,还是你的内善根是关键。内善根是怎么来的呢?当然了,不是你整天坐那边打妄想,你要能够学习《法华经》,大乘佛法的不思议境,你要有清净的传承。你学习《法华经》以后产生内观,内观以后就怎么样?慢慢地入于真如佛性之流。我们凡夫的内心是入于打妄想之流,颠倒妄想之流,就是顺生死流。那现在回光返照,“入流”,就透过内观开始回光返照,进入了真如法性之流。
那结果呢?结果就“亡所”。“亡所”,这个耳根的所缘境——它的“所”是什么?当然是声尘。我们的耳根无量劫地流转到现在,我们没有一个耳根是清净的,因为沾了太多灰尘——我们过去生喜欢什么样的音乐,讨厌什么音乐;我们过去生喜欢别人说什么样的话,讨厌说什么样的话。这个就坏了耳根。
那怎么办呢?我们回光返照以后,回到真如的理性以后,就内调心识、外脱声尘。向内消灭攀缘心,这个是根本。我们常常说,消灭攀缘心就是忆念真如,就是你不断地告诉你自己:我的攀缘心是不存在的;我内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我干嘛去攀缘?
我们为什么喜欢攀缘?诸位你想想看,为什么你喜欢攀缘?因为你认为外在的人跟事会给你快乐,你这样认为。就是快乐是追求的。这个是我们生命最大的错误。快乐要是可以追求,那你就不要修行了,你去追求就好了,那就各凭本事了。欸,那这个人会成功,跟他追不追求没有关系。他如果有福报,他不求,福报也会出现;他要没有福报,他怎么求也没用。所以追求只是一个助缘。但是我们一般人不知道。
就是说,其实我们内心本来具足,你不需要追求,你只要去修。比方你喜欢福报,欸,没关系,你不要去追求,你也不要跟谁去搞好关系,都不需要,你去修布施。你这个布施的业,它是修德会去创造性德,你就把你心中的布施功德显现出来。这很简单,跟你追不追求没有关系。我们过去的错误就是认为说,所有的快乐是追求来的。这个观念你一定要改,否则你就很难修行了。
这基本观念就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记住!快乐是你自己的自性功德显现出来,是显现出来的,不是求来的。是因为你修布施去熏习你的自性清净心,然后你这个布施的善业去启动你内心的布施的功德,而显现出来让你受用。这因缘法是这样解释的,跟你追不追求没关系。
所以,“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就把你那种攀缘的心识消灭了,同时把你耳根所累积的那些垃圾的声尘也脱离了,所以内调心识、外脱声尘。所以这个地方“入流亡所”,关键在入流,就是透过显真来破妄。
我们再往下看。“入流亡所”是一个基本概念,那再深入的时候,“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随着我们观照力的增长,“所入”的真如法性不断地深入,深入以后你又产生一种寂静的力量,就是把那个攀缘心给消灭了,或者说调伏了。那么,所入的真如法性的力量加强以后,消灭了攀缘心以后,他会出现两种情况: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耳根的声尘就是动相跟静相,动相就是有声音,静相是没有声音。欸,没有声音。没有声音也是耳根的功能,因为你听得到没有声音。所以有声跟没有声这两种相状,你在寂静的心中清楚分明,关键是“不生”,不生取着。了了分明、不生取着,这个是很重要的中道实相,就是在不坏六根的功能情况之下去消灭攀缘心。
我们以前修行就是错认消息,要么就是着有,要么就跟声闻人一样,就是受到痛苦就偏空。所以我们以前修行就是走极端,要么就一路地追求有相的因缘,搞得自己六根都是垃圾;要么就火大了,就把六根给关起来,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听,跑到深山去了。这个都是不可能产生清净六根的。你这种人跟佛道都没有关系的,完全没有关系,你这样子充其量到辟支佛。
六根的功能,我再讲一次,没有错。错在你内心的攀缘心,你把攀缘心改变就好。所以它整个核心思想在于——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当然它的所缘境是耳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妙法莲华经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妙法莲华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