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二、明结缘之事 分二:癸一、法说结缘;癸二、喻说结缘
我们看第二段因缘启动。看壬二的明结缘之事。前面是讲结缘之由,是讲过程,这以下正式说明他结缘的一个因缘的事迹。这个地方有两段:一个是法说,一个譬喻。
癸一、法说结缘 分三:子一、昔日共结法缘;子二、中间更相值遇;子三、今日还说法华
子一、昔日共结法缘 分二:丑一、覆讲利生;丑二、佛起称叹
先看法说。法说当中分成三段。看子一的昔日共结法缘,就是说明释迦牟尼佛在十六王子的时候,他已经出家了,应该说在十六沙弥的时候,就跟当时的声闻弟子结下了《法华经》之缘,讲到这件事。这个地方两段。
丑一、覆讲利生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大通智胜佛讲《华严经》的时候,当然很多人没有听懂。讲阿含、方等、般若的时候,大家问题不大,因为这都是权法。讲《法华经》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没有听懂,大通智胜佛就选择了入禅定。
佛入禅定以后,没有听懂的人怎么办呢?
十六沙弥知道大通智胜佛入室进入禅定以后,就每一个人找自己的法堂,“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当中为四部弟子分别广说《妙法莲华经》。每一个人在讲《法华经》的时候,各自度化了“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
那么怎么度化他们呢?使令他们成就两种功德:第一个,“示教利喜”;第二个,“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第一个,产生信解,产生受益,产生欢喜,这是第一个,信解;第二个,发菩提心。
所以诸位!你要成就《法华经》的善根,不是只有智慧而已,还要发愿。发愿我们后面会说。我们依止开权显实而成就佛陀的智慧,看到佛陀的功德而发愿成就。所以整个《法华经》,要成就《法华经》的善根,包括清净心、菩提愿这两个。一个是信解《法华经》而产生欢喜;第二个,发菩提心。
丑二、佛起称叹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
前面是讲到大通智胜佛入定以后,十六菩萨沙弥就各自讲《法华经》,每一个人都产生了清净心、菩提愿,讲完以后,佛陀就出定了,就从三昧中出定,出定以后就赞叹人,赞叹法。
先看赞叹人。说为你们讲《法华经》的十六菩萨沙弥,是“甚为希有”。为什么甚为希有呢?因为他们具足四种功德:第一个,“诸根通利,智慧明了”。这我们前面讲过,他们已经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了。第二个,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成就广大的福德。第三个,“于诸佛所,常修梵行”。他们生生世世亲近诸佛的时候,都是示现出家的,常修梵行。第四个,“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他一方面受持中道的佛智,一方面有善巧方便来开导众生,“令入其中”。就是智慧、慈悲、善巧、福德四种功德具足。
先赞叹人,再赞叹法。看第二段,赞叹法。
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大通智胜佛从定中出来以后,赞叹十六菩萨沙弥,又赞叹《妙法莲华经》,说:“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够信解十六菩萨所说的《妙法莲华经》,重点在下面这句话——“受持不毁”,你们能产生坚定的信解,那么,这个人有什么好处呢?是人在未来世当中,“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一定可以在未来世中成就无上菩提。等于是对未来授通记。
这个地方的重点在于“受持不毁”。因为到这个地方,第二段因缘——释迦牟尼佛听《法华经》跟讲《法华经》的因缘结束了;后面的因缘就是,声闻弟子听了《法华经》以后,他们有什么遭遇呢?有些人听了《法华经》以后,直趋佛道,就进入《华严经》成佛去了。有些人听了《法华经》以后,堕落了,到三恶道去了。不得已,佛陀赶快用权法先把他拉起来。诸位!每一个人听完《法华经》以后,都产生了信解欢喜,但是有些人退转,有些人不退转,关键就在这四个字:受持不毁。我们说明一下。
你听了《法华经》以后,你道理完全明白了,你只有一半的功德;一个人要能够真正不退转,一定要发愿。所以,听完《法华经》以后,你最好去做一个动作,受菩萨戒,把菩萨戒再受一次。因为你没有通达一心真如之前,你没有通达“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不能够感受到你的心跟诸佛是同一个体性的,而发菩提心。你认为你是打妄想了,你认为你业障深重,佛陀是万德庄严,这样受的菩萨戒是不算的。依《法华经》,你没办法总持,这是虚妄的,这是权法。就是说,你能够会权入实以后,你要去再次受菩萨戒,就是用你的菩萨戒的菩提愿力跟《法华经》的智慧的清净心的观照合起来,就是受持不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妙法莲华经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妙法莲华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