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的反馈能让孩子感受到“我的每一点努力都被家长看到了”,从而更有积极性继续完成剩下的作业。如果家长等孩子全部作业做完后再表扬,孩子可能已经忘记了自己中途的努力,表扬的效果会差很多。
(三)用“多样化奖励”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避免“物质奖励依赖”
除了口头表扬,适当的奖励也能帮助孩子养成写作业的习惯,但奖励要“多样化”,避免孩子只依赖“物质奖励”(比如金钱、玩具),而是逐步引导孩子产生“内在动力”——因为“写作业能让我学到知识”“完成作业能让我有成就感”而主动写作业。
1. 奖励可以是“精神奖励”,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精神奖励往往比物质奖励更能打动孩子,比如:
- 孩子完成作业后,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一个点赞,说“妈妈为你骄傲”;
- 让孩子当“小老师”,教家长做一道今天学的题目,满足孩子的成就感;
- 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玩、看一场他喜欢的电影,作为“一周认真写作业”的奖励。
这些精神奖励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和认可,从而从“为了奖励写作业”转变为“为了获得成就感和家长的认可而写作业”。
2. 物质奖励要“适度”,避免过度依赖
如果用物质奖励,要注意“适度”,比如:
- 孩子集齐3张作业打卡贴纸,奖励一颗糖果、一本他喜欢的绘本;
- 一周都按时完成作业,奖励一个小玩具(价格不要太高)。
避免用“大额物质奖励”(比如“你考100分就给你买游戏机”),否则孩子会把“写作业”和“赚钱/要玩具”绑定,一旦没有物质奖励,就会拒绝写作业,反而不利于培养内在动力。
3. 逐步减少奖励,引导孩子关注“作业本身的价值”
当孩子逐渐养成主动写作业的习惯后,家长可以慢慢减少奖励的频率,比如从“每次完成作业都奖励”变成“一周完成得好奖励一次”,再到“不需要奖励也能认真写作业”。同时,家长要引导孩子关注“作业本身的价值”,比如:
- 孩子写完语文生字后,家长可以说:“你今天写的生字真工整,以后你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就能自己读绘本、讲故事了”;
- 孩子做完数学题后,家长可以说:“你学会了这道题的方法,以后去超市买东西,就能自己算价格了”。
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写作业不是为了得到奖励,而是为了提升自己”,从而真正养成自主完成作业的内在动力。
四、应对“长期抗拒作业”的特殊情况:及时沟通,避免问题积累
如果孩子只是偶尔不做作业,通过“共情沟通”“制定计划”“正向反馈”就能解决,但如果孩子长期抗拒作业——比如每天都要家长催促很久才动笔,甚至故意不写作业,家长就需要警惕:是否存在“作业量不合理”“知识没掌握”“学习兴趣缺失”等深层问题,这时候需要及时和老师沟通,共同调整,避免问题积累。
(一)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调整作业难度和量
家长可以主动联系老师,了解以下信息:
- 孩子在学校的听课状态:是否认真听讲,是否能跟上老师的进度;
- 作业的难度和量:是否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是否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
- 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否和同学相处融洽,是否有其他情绪问题影响学习。
喜欢那年那时的青春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那年那时的青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