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家村来说,这份成就背后最功不可没的是刘工程师的技术创新——这次的成功收获中有八成是他贡献的结果。
在张大爷手中的一串惊人的数字中,“二十六万八千两百四十五斤!”当这些话语被他大声音报出,现场陷入了短暂而死寂般的沉默,紧接着便是爆发式的情绪释放:惊讶尖叫、拥抱跳跃...
人们庆祝着从未想象过的产量。孩子们尽情欢呼雀跃;妇女则羞涩但幸福满满地依偎着配偶。从那一刻起,大家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新曙光:未来的孩子将会越来越多,村庄也将变得越来越兴旺。
为了控制场面不要因过度兴奋引发事故,陈大叔及时喊话让人们镇定下来,并且让武装民兵重新就位维持秩序。之后,主要负责人们开始讨论今年如何分配这批丰富的作物以及确保每一个村民都能吃饱穿暖。最后得出一个振奋人心结论:“这个冬天,我们肯定会过得很暖和。”
“真好啊!”一个声音打破了屋子里的笑声,大家都明白,一切美好的日子即将到来。
第二天一大早,几个村民便驾车前往镇上去接重要人物。与此同时,高氏庄的领导王长河与李书记闻风而至。高家庄规模更大一点,可农田并不及李家村村民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
两人来到李家村门口,见到了严格戒备的哨岗,意识到这次事件的重要性。“张伯父安好。”他们向德高望重的长辈问候,并表达了前来请求支援的心愿。
尽管感到意外但看到乡里乡亲们的需求如此紧迫,张太爷点头同意:“我们一定会帮助你们,但要等处理完手上的事。”
“丁站长,请过目。”当陈大叔最终将丁站长带到现场见证这一刻,他也不得不相信自己眼睛见到的真实情况。
这一切发生的一切都标志着新时代的起点。从那时开始,在科技的帮助下,中国乡村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不过,对于这种热度,即便全国的数量不好说,仅在这方圆数十里的城镇周边,也有好几个村落积极响应。
这次张家村邀请刘胖子过来,刘胖子心里早有准备。
“唉,这些老人家们啊!”
刘胖子坐在驴车上,心里虽对这群老人充满敬佩,但面对不讲道理的杨叔,嘴上仍需应酬两句。一路上,刘胖子滔滔不绝,说得旁坐的杨叔拳头攥紧,却又只能忍气吞声。
倒是赶车的杨师傅脸上带着笑意,时不时和刘胖子聊几句,眼里却闪过一丝狡黠。
下午,张家村的大队伍里,小李二人坐在一起,手中拿着窝头,机械地嚼着。自上午得知张家村的秋收后,他们一直愣神不止。
三十万斤的产量!
这几乎是他们村一年的全部收成。然而,张家村仅是秋天的收成就如此惊人。春收时的情况早已在粮站验证。
计算起来,张家村的粮食储存量令他们难以想象。更让他们震撼的是,这一切竟然得益于特殊种子的应用。
原本他们以为这是因为水利或化肥,认为这种方法必然透支土地。而张家村用的事实告诉他们,这种玉米种子不仅产量高且不会损害土地。
一亩产六百斤,在当今三四百斤是常态的情况下,简直让所有人都大为震惊。然而唯一的缺点是这种特殊玉米无法用于育种。
看着屋内再次核对数据的人群与外面堆满院子的麻袋,两人交换了目光,并决定无论如何要得到这批种子。
就在这时,刘胖子一行人到了村口。见到熟悉的场景,刘胖子决定顺便看望久违的张大爷。
下了驴车,刘胖子不顾身后的杨叔,径直往村里走去。杨叔紧随其后,满脸玩味。
来到村口,还未进院门,高耸的麻袋堆已经映入眼帘。
“你们这是堆放了多少呀?”
“要是淋雨了怎么办?”
刘胖子嘴里嘟囔着,看到门口的草席堆才放下心来。随即进了院子,身后的小李干事连忙跟上,唯有杨叔保持了一段距离,似乎有意观看接下来的状况。
踏入院子,粮垛立刻让人惊叹。露出围墙部分仅仅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粮食大部分还藏在里面。
“好多粮食啊!”刘胖子不禁失色惊叫,随后竟被这壮观景象吓倒在地。幸亏旁边的小李干事反应迅速扶住了他。
经过一阵短暂的失神,刘胖子才恢复清醒。原本心中对情况的低估让他一下子无法承受这份现实,瞬间陷入了昏厥。
不久,人们唤醒了躺在地上半昏迷状态下的刘胖子。重新站起,拍打着灰尘,刘胖子急忙向院子里奔去。
面对这满目的粮食,刘胖子心中充满了惊讶和不解。他跑到粮垛边摸摸这个捏捏那个,最后来到张大爷面前:“老前辈,这么多的粮食怎么做到的呢?”
“自然是种植出来的。”张大爷语气肯定地答道。
刘胖子连连点头,又继续追问道是否有诀窍。
张大爷示意众人进入屋子后缓缓讲述起高产种子的事情。听完后,无论是刘胖子还是小李,全都陷入沉思。若只是靠宣传或许还能应对,然而真正改变作物本身的基因却完全不同。这事非同小可,必须慎重对待。想到这里,刘胖子深吸一口气,决心把这一发现上报上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秦:三千大雪龙骑踏咸阳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秦:三千大雪龙骑踏咸阳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