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的男子摇了摇头,回答道:“这是他一贯风格罢了。”他已经了解到王家交来的粮食数量远超自己所在村子,不禁对这种突然的变化感到钦佩。
"这帮家伙真是太拼了!” 李五叹息了一句。周围的其他汉子也沉默不语,暗暗下定决心也要为国家多做贡献。
此刻的王二柱并没有意识到别人已经误会了他的笑意,因为前方还有两批队伍在排队上缴粮食。于是,他叫大家停下稍作休息。队员们纷纷从包裹中取出饼干与一些小菜,坐在车上开始用餐。周围几村的人都投来艳羡的目光。
粮仓里一片忙碌,轮到周家镇交粮。周家带头大哥递了一根烟给这里的负责人马站长,也就是平时称他为“大胖子”的那位中年人。马站长得知各村的收成并不太好,提醒村民们要尽力配合国家建设,并且强调团结的力量可以让庄稼生长得更多更好。周家老大承认过去在这方面确实落后于别处的人。
王二柱带队来到之后,见到的是准备好了接待的大胖子等人。两人交谈片刻后便进入办公室讨论正事。大胖对王二柱说:“我们明白你的苦心,不过你不能总是这么硬撑下去吧,还是要先解决村民的实际生活困难啊。”
尽管遇到不少误解,但为了村子里的发展,王二柱只能默默接受这一切并回去继续努力工作。临行前他对大家讲这次卖掉多余粮食挣得钱将用于购买耕畜之类的事宜。回乡路上大家心情愉悦,对于未来充满希望。而在王二柱内心深处则记住了今天的经历,他会继续朝着目标前进,同时也期待着秋收时能有更大的收获。
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一个妇女看到了正在搬面袋的几个人,忍不住感叹道:“你们看,那两个面袋子,至少得有百斤吧。”
易天峰低沉地点了点头,眼神复杂地看着远方的杨家村,心情显得十分沉重。他知道,面对杨家对子女的过度保护,他这个德高望重的人也无能为力。
无力感和悔恨在他心底蔓延,想起若非当初自己过于偏颇,现在情况或许不会这样棘手。此刻,前院的王福全也在不住摇头。
这时,有人正在把一车西瓜皮往驴边送,尽管瓜皮虽然被削去了外皮还有不少,但是给牲畜用着实让人不解。“哎呀,年轻人,停下!”王福全急忙制止了这个举动,伸手阻拦道,“小伙子,你在干什么?”
对方认出是村里的一位老人,但仍紧紧抓着王福全的手腕:“老人家,你这是为何?”王福全解释说喂这些西瓜皮会令毛驴拉稀,从而影响到运输工作。听到这些话的年轻人松开手,连忙收回瓜皮。
“你说得对。” 年轻人说道,眼中带着一丝敬仰与信任。
随后在讨论起村里的事情,提到支援其他村的想法时,显然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大壮知道自己的田地产量有限,而小涛似乎也同意暂时不需要对外援助,只要确保自家村子够吃的就行。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家里准备了一桌子菜来款待贵客。尽管丰盛的饭菜让其中一位客人坐立不安,但小涛依然诚挚地邀请大家一起品尝。
当太阳快要落山,阎老汉带着一家子的事情来到小涛家中拜访。他们希望通过交易,用自己仅有的口粮换取更多的粮食维持生计。
面对这样的请求,小涛心中五味杂陈,但他最终还是答应下来。不过对于之前提出的不合理兑换比率直接拒绝,并给出了明确的要求——细粮二十斤换粗粮三十五斤,且每季度只做一次这样的交易。
这下双方都达到了各自的底线,也让彼此间的隔阂有所减少。就这样,在那个下午晚些时候,三人再次达成了共识。
张大妈抱着李小梅,小女孩一边啃着苹果,一边对着桌上的果盘挥手告别。张大妈离去后不久,刘大妈走了进来。她见到张大妈来访感到十分好奇,但并未过多询问。
杨小辉向刘大妈简单解释了情况,后者并不在意,只是提醒杨小辉不要全都换掉,杨小辉明白,在如今的生活条件下,顿顿白面是奢侈的梦想,若是被发现肯定会引来麻烦。所以他只在每个季度交换二十斤左右的物品,这只是邻里间小小的互助。
另一边,张大妈回到家,刚进门张大爷就迫不及待地打听详情。听说每季度只能换三十五斤后,张大爷眉头紧锁了一阵又放松下来,心想其他家也未必做不到。于是他匆忙跑到丁家去借秤来测量。
张大妈在一旁看着孩子笑逐颜开,接着拿过孩子的苹果,用刀切成块儿放到盘子里。“这苹果真甜啊!”
晚饭时,李老贵拎着面袋子到杨小辉家,不顾院子里众人的目光,一会儿又背着新的面粉出来了。人们开始猜测张大爷的心思,直到第二天才明白数量原来是这样计算的。一些邻居找到杨小辉表示想要加入,但他婉拒了。
众人对此感到遗憾,但也佩服张大爷精明。通过这些交换,几家之间的关系改善不少,特别是张家与陈家之间的互动增多,关系日渐融洽。为了维护这份情谊,陈家人也经常和李家的孩子们分享一些点心。两家人的友好往来显得异常和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秦:三千大雪龙骑踏咸阳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秦:三千大雪龙骑踏咸阳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