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耳室的清理工作则让我们收获了更多惊喜。这里堆放着大量的生活用具和祭祀器物,有鎏金铜盆、银质酒器、彩绘陶俑,还有几面镶嵌着琉璃的铜镜。Shirley杨在一个彩绘陶俑的底座上发现了一行小字,用软毛刷清理掉灰尘后,辨认出是“贞元十六年,大和城造”:“贞元十六年是公元800年,大和城是南诏都城,这说明这些陶俑是南诏国官营作坊制作的,用于贵族的祭祀活动。你看这陶俑的造型,有舞俑、乐俑,还有手持兵器的武士俑,服饰上既有南诏本土的‘披毡’‘贯头衣’,又有中原风格的‘襦裙’,明显是文化融合的产物。”
最让我们意外的是,在西耳室的一个暗格里,我们发现了一个紫檀木盒,里面装着几卷用丝绸包裹的汉文书籍。打开一看,竟是《论语》《礼记》和《孙子兵法》的手抄本,书页边缘虽然有些磨损,但字迹依然清晰,落款处写着“南诏清平官郑回抄”。“郑回!”张教授激动地说,“郑回是中原人,后来被南诏俘虏,成为南诏的清平官,他曾向南诏王劝诫‘尊儒重道’,推动南诏学习中原文化。这些手抄本就是他传播中原文化的实物证据,太珍贵了!”
随着耳室清理工作的推进,我们对墓主人的身份也有了更清晰的判断。结合出土的金冠、玉印和木牍记载,墓主人正是南诏国的清平官“赵迦宽”,他在南诏异牟寻时期担任要职,曾参与南诏与唐朝“苍山会盟”,推动两国恢复友好关系,还主持过南诏的官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是南诏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墓葬规模和陪葬品规格,也与他的身份地位完全相符。
在发掘工作接近尾声时,警方传来了追捕“段老三”的消息——经过多日排查,警方在丽江古城的一个偏僻客栈里将其抓获,当场缴获了一批还未来得及倒卖的南诏国文物,其中包括一件完整的鎏金铜迦楼罗造像和三卷南诏文木牍。当我们在大理文物局看到这件迦楼罗造像时,都被它的精美工艺震撼了:造像高约八十厘米,神鸟展翅,鹰嘴锋利,爪子紧握宝珠,全身鎏金完好,翅膀上还镶嵌着细小的绿松石,正是南诏国图腾崇拜的典型代表。阿贵看着造像底座上的南诏文,解读道:“上面写着‘为清平官赵迦宽祈福,永保南诏安宁’,这说明这件造像就是专门为墓主人制作的陪葬品,能失而复得真是太幸运了!”
发掘工作结束后,云南文物局在大理举办了一场隆重的总结会,李局长亲自为我们颁发了“云南文物保护突出贡献奖”,还邀请我们参与“南诏文明特展”的筹备工作。“这些文物不仅是南诏国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证明,”李局长说,“我们计划在大理州博物馆举办特展,让更多人了解南诏国与中原、吐蕃的文化交流,感受古代云南的文明魅力。”
我们欣然接受了邀请,开始投入特展筹备。Shirley杨负责展区设计,她将展厅分为“政治盟会”“文化交融”“生活风貌”三个板块:“政治盟会”区用沙盘还原了“苍山会盟”的场景,搭配出土的盟书木牍复制品;“文化交融”区陈列郑回手抄的《论语》和南诏文木牍,直观展现中原文化与南诏文化的融合;“生活风貌”区则摆放彩绘陶俑、鎏金铜器等文物,辅以大理白族传统民居模型,让观众感受南诏人的生活日常。
阿贵则忙着整理文物解读资料,他不仅编写了详细的讲解词,还制作了南诏文与汉文的对照手册,甚至录制了南诏文的发音音频,方便观众了解这种古老文字。他还在展厅设置了“木牍临摹体验区”,准备了仿制的南诏文木牍和毛笔,不少游客尤其是孩子,都兴致勃勃地尝试临摹,感受南诏文字的独特魅力。
老烟枪的工作依旧围绕文物保护展开,他在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里搭建了专门的恒温恒湿储存区,还配制了适合南诏丝织品和木牍的保养药剂,定期检查文物的保存状况。闲暇时,他还会在博物馆的院子里种上云南本地的艾草、薄荷,既美化环境,又能起到驱蚊防潮的作用,偶尔还会给游客讲解这些草药在南诏时期的用途。
胖子则成了特展的“活招牌”,他不仅负责文物搬运和安保,还主动承担了讲解工作。他用通俗幽默的语言,把南诏国的历史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比如给孩子们讲“迦楼罗神鸟的传说”,给游客介绍“铎鞘兵器的威力”,常常围满了听众。他还和当地的白族手艺人合作,在展厅外设置了非遗体验区,教游客制作南诏风格的彩绘陶俑,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南诏的工艺文化。
经过五个月的筹备,“南诏文明特展”在大理州博物馆如期开展。开展当天,博物馆外挤满了人,有大理本地的白族同胞,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还有研究南诏史的专家学者。当观众们看到鎏金铜迦楼罗造像、郑回手抄《论语》和苍山会盟木牍时,纷纷驻足惊叹,不少白族老人还带着孩子,指着文物讲述南诏国的故事,场面十分热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