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藏斋的桂花香气飘进正屋时,吴贤正对着桌上的《守藏故事集》续集校样出神。校样最后一页留着空白,编辑说要加一篇“后记”,让他写写公益平台和文化传承的未来。他握着笔想了很久,最终只写下“未完待续”四个字——在他心里,这条传承之路本就没有终点,每一天都在续写新的篇章。
这天清晨,公益平台的值班电话突然响了。来电的是甘肃敦煌的一位文物保护工作者,语气急切:“吴老师,我们在莫高窟附近的农户家里发现了一批清代的佛经手稿,有些已经受潮破损,当地没有专业的修复人才,想请您派专家来帮忙看看!”
吴贤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清代佛经手稿虽然不是稀世珍品,但对研究敦煌地区的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有着重要意义,一旦损坏,损失不可挽回。他立刻联系了平台的古籍修复专家老周,又协调了文物保护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当天下午就和老周一起登上了前往敦煌的飞机。
抵达敦煌时已是深夜,接他们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小李早已在机场等候。“辛苦吴老师和周老师了!那些手稿现在存放在农户家的地窖里,地窖潮湿,手稿已经开始发霉,再拖下去就真的救不回来了。”小李一边开车,一边焦急地介绍情况。
第二天一早,吴贤和老周跟着小李来到农户家中。农户是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姓马,家里的地窖昏暗潮湿,角落里堆着十几个旧木箱,里面就是那些佛经手稿。马大爷打开一个木箱,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叠手稿——纸张已经泛黄发脆,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边缘还长着绿色的霉斑。
老周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检测工具,仔细检查手稿的纸张和字迹:“这是清代中期的宣纸,用的是矿物颜料书写,虽然受潮发霉,但纸张的纤维还没完全损坏,还有修复的可能。”他一边说,一边用软毛刷轻轻刷去手稿上的霉斑,“不过修复过程很复杂,需要先给手稿脱水去霉,再用特制的浆糊修补破损的地方,最后重新装订。”
吴贤则在一旁记录手稿的数量和保存状况,发现这批手稿共有三十多卷,内容大多是《金刚经》《心经》等佛教经典,还有几卷是手写的注释,字迹工整秀丽,很有书法价值。“马大爷,这些手稿很珍贵,您是怎么发现它们的?”吴贤好奇地问。
马大爷叹了口气:“这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太爷爷当年是附近寺庙的和尚,这些手稿是他手抄的。后来寺庙被毁,太爷爷就把手稿藏在了地窖里,嘱咐后人一定要好好保管。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一直没精力打理,直到前段时间小李来普查,才发现这些手稿。”
“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把这些手稿修好,”吴贤安慰道,“修好后,我们会帮您联系敦煌市博物馆,把这些手稿捐赠给博物馆,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保护,也让更多人能看到。”
接下来的半个月,吴贤和老周就在农户家的院子里搭起了临时修复台,开始修复手稿。敦煌的天气干燥,白天阳光强烈,他们每天清晨和傍晚工作,中午则把手稿存放在恒温恒湿的箱子里,避免阳光直射。老周负责修复手稿,吴贤则帮忙整理和记录,还利用空闲时间给当地的文物保护志愿者培训古籍修复的基础知识。
修复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小李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敦煌市博物馆听说了这批手稿的事,特意派了专家来查看,确认这批手稿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愿意接收捐赠,并为马大爷颁发荣誉证书。马大爷听说后,激动得热泪盈眶:“太爷爷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这些手稿终于有好归宿了!”
半个月后,最后一卷手稿修复完成。吴贤和老周把修复好的手稿整齐地装在特制的锦盒里,交给了敦煌市博物馆。博物馆的馆长亲自接待了他们,握着吴贤的手说:“太感谢你们了!这些手稿填补了敦煌地区清代佛教文献的空白,对我们研究敦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以后要是有类似的文物保护工作,还请你们多多支持!”
离开敦煌前,吴贤和老周特意去了莫高窟。站在斑驳的壁画前,看着那些历经千年依然栩栩如生的佛像和飞天,吴贤心里满是感慨。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而他们所做的,就是守护这些珍贵的遗产,让它们能够代代相传。
回到北京后,吴贤把敦煌修复手稿的经历整理成文字,配上修复过程的照片,发表在公益平台的公众号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读者留言说,没想到古籍修复这么复杂,也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珍贵的文物散落在民间,需要大家共同守护。还有不少读者主动报名成为公益平台的志愿者,希望能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
这天,吴贤正在办公室处理志愿者的报名信息,前台突然打来电话,说有位来自台湾的藏家想见他。“那位藏家姓蔡,说是从朋友那里听说了咱们的公益平台,特意从台湾来北京,想请您帮忙鉴定一件家传的古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