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车驶入疏勒古国遗址范围时,车轮碾过一片散落的陶片,发出清脆的碰撞声。麦麦提指着远处一道低矮的土墙:“那是疏勒古城的西城墙,去年暴雨冲垮了一段,露出了不少文物,我们还没来得及清理。”城墙由夯土和碎石混合筑成,表面布满了风雨侵蚀的痕迹,部分墙体上还能看到当年守卫留下的箭孔,无声诉说着这里曾是丝绸之路北道与南道交汇的军事重镇。
我们在城墙附近的临时营地放下行李,立刻开始勘察。陈默操作无人机升空,屏幕上很快传来遗址的全貌——古城呈方形,四条城墙清晰可见,城内分布着多处建筑遗迹,中央位置有一片明显高于周围的夯土台基,很可能是当年的王宫遗址。“你们看这里。”陈默指着屏幕上的一处区域,“这片遗迹的布局和莎车古国的商贸区很像,说不定也是疏勒的‘万国市’。”
第二天一早,我们兵分两路:沈会长带领一队人前往王宫台基,我和陈默、扎西则去探索“万国市”遗迹。刚走进“万国市”范围,地面上的陶片和器物残件就多了起来。扎西弯腰捡起一块带釉的陶片,釉色呈青绿色,边缘还留着精美的缠枝纹:“这是中原的青瓷!没想到在疏勒能找到这么完整的残片。”我则在一处摊位遗迹下发现了一枚小小的银币,上面刻着罗马的神像图案,背面却印着疏勒文——显然是当年东西方贸易的流通货币。
随着发掘的深入,更多融合多元文化的文物接连出土:一面青铜镜,正面是中原的“规矩纹”,背面却刻着西域的“骆驼载物图”;一把铁刀,刀身是中原的锻造工艺,刀柄却装饰着波斯的宝石;还有一卷残破的丝帛,上面用汉文、疏勒文、梵文三种文字记录着商品交易的账目,详细记载了中原的丝绸、西域的玉石、印度的香料在市场上的流通情况。
“这里果然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陈默兴奋地拿着丝帛,“你看,这上面记录着一笔交易:楼兰商队用五十匹丝绸,换了于阗的二十块玉石和罗马的十瓶香料,交易地点就在疏勒的‘万国市’。”扎西则在一处建筑遗迹的墙壁上,发现了用朱砂绘制的壁画残片,上面画着不同服饰的人围坐在一起,有的穿中原汉服,有的穿西域胡服,有的穿波斯长袍,显然是各国商人在洽谈生意的场景。
与此同时,沈会长带领的队伍在王宫台基也有重大发现。他们在台基中央挖出了一个方形的石匣,里面存放着一卷用金箔包裹的丝帛,上面用汉文和疏勒文两种文字,记录了东汉时期疏勒国王接受朝廷册封、并与周边古国签订同盟的史实。“丝帛上写着,汉和帝永元六年,朝廷派使者册封疏勒王为‘汉大都尉’,统管西域南道诸国,楼兰、精绝、于阗、莎车等国的国王都亲自前来见证,并共同签订了‘共护商道、互不侵扰’的盟约。”沈会长拿着丝帛,声音难掩激动,“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西域诸国同盟文书,比莎车的金箔册封文书还要详细!”
在王宫台基的西侧,我们还发现了一处大型的祭祀遗址,遗址中央有一座圆形的祭坛,周围摆放着十二尊泥塑雕像,分别代表着当时西域的十二个古国。每尊雕像的服饰和手持的器物都各具特色——楼兰雕像手持“四灵纹”玉璧,精绝雕像捧着“神鸟纹”丝帛,于阗雕像握着玉石原石,莎车雕像扛着骆驼模型,而疏勒雕像则手持象征权力的权杖,权杖顶端镶嵌着一枚中原风格的龙纹玉珠。“这十二尊雕像,就是当时西域诸国团结一心、共护丝绸之路的最好见证。”麦麦提看着雕像,感慨地说,“以前只在古籍里看到过‘西域十二国同盟’的记载,今天终于见到了实物证据。”
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我们在疏勒古城的西北角,又发现了一处大型的佛教寺庙遗址。寺庙的佛殿内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壁画,上面绘制着佛教故事,但人物的服饰和场景却融入了多元文化元素——菩萨的衣纹采用了中原的“吴带当风”技法,飞天的飘带却装饰着西域的“联珠纹”,壁画下方还刻着用汉文、梵文、疏勒文三种文字书写的佛经经文。文物修复师李姐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壁画上的灰尘:“这壁画太珍贵了!它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在西域的传播,更展示了不同文化在宗教艺术上的融合,在整个西域佛教艺术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寺庙的藏经阁遗址,我们挖出了大量的经卷和木简,其中不少经卷是用多种文字抄写的,有的甚至是用中原的毛笔和纸张书写,却记录着西域的佛教经典。最让我们惊喜的是,在一个破损的木箱里,发现了几封古代商人的书信,其中一封是楼兰商人写给疏勒商人的,信中提到他带着商队从楼兰出发,经过精绝、于阗,最终抵达疏勒,一路上得到了各国商队的帮助,还详细描述了沿途的风土人情和贸易情况,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和平贸易的珍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