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郊的晚风带着野草的气息,吴贤和霍景年踩着余晖往村子走,锦盒被吴贤紧紧抱在怀里,像是揣着一团滚烫的火。路过村口的老井时,霍景年忽然停住脚,指着井边的石磨说:“当年日军占沈阳时,我曾在这村里躲了半个月,就住在石磨旁边的破屋里。那时候我就想,要是有一天能亲手把流失的文物都找回来,就算死也值了。”
吴贤拍了拍他的肩膀,没说话。他心里清楚,找到宝藏图只是开始,接下来的路只会更难——渤海国上京龙泉府远在牡丹江流域,如今那边还没完全太平,土匪、散兵随处可见,而且地宫发掘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手,仅凭他们两个人,根本不可能完成。
回到村里的住处,吴贤把锦盒里的古籍摊在桌上,就着油灯的光仔细翻看。古籍的纸页脆得像枯叶,每翻一页都得小心翼翼。里面除了宝藏图,还记载着渤海国的一些秘闻——原来大钦茂修建地宫时,不仅藏了珍宝,还把渤海国的国史刻在了地宫的石壁上,只是后来辽灭渤海,地宫入口被故意封死,国史也跟着成了谜。
“要是能找到国史,对研究渤海国的历史太重要了。”霍景年凑过来,手指在宝藏图上的“上京龙泉府”字样上摩挲,“只是咱们现在没人没设备,怎么去发掘?”
吴贤沉思片刻,忽然想起一个人:“我在沈阳故宫时有个同事,叫周明远,现在在东北文物管理局工作,他手里有考古队的资源。咱们可以去找他,把宝藏图和青铜器给他看,说不定能说服他组织发掘。”
霍景年眼睛一亮:“好主意!周明远我也听过,是个懂文物的人,不像那些只知道抢宝贝的军阀。明天咱们就去沈阳找他!”
第二天一早,两人揣着古籍和几件小青铜器,坐火车去了沈阳。东北文物管理局在一栋旧洋楼里,门口挂着褪色的木牌,里面的工作人员大多穿着中山装,忙得脚不沾地。周明远的办公室在二楼,门上贴着“考古研究室”的纸条。
吴贤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个沉稳的声音:“进。”推开门,只见一个戴眼镜的男人正趴在桌上看图纸,正是周明远。他看到吴贤,先是一愣,随即站起来笑着说:“吴贤?你怎么来了?当年你从沈阳故宫辞职后,我还找过你好几次呢。”
“周兄,这次来是有要事相求。”吴贤把古籍和青铜器放在桌上,“我们找到了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地宫的宝藏图,还有几件商代的青铜器,想请你组织考古队去发掘。”
周明远拿起青铜器,又翻了翻古籍,眼睛越睁越大:“这……这是真的?渤海国的地宫?”他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我研究渤海国历史这么多年,一直以为地宫早就被辽人毁了,没想到还在!”
“千真万确。”霍景年补充道,“我们还找到了耶律大石的地宫,这些东西就是从那里的暗格里发现的。只是现在上京龙泉府那边不太平,需要专业的队伍和设备才能开展工作。”
周明远点点头,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这事儿太大了,我得向上级汇报。不过你们放心,只要证据确凿,上级肯定会批准的。只是考古队组建需要时间,而且为了安全,还得联系当地的驻军帮忙护卫。”
接下来的半个月,吴贤和霍景年一直留在沈阳,帮周明远整理资料、撰写发掘申请。周明远也没闲着,天天往上级部门跑,还联系了东北军区的朋友,争取到了一个排的兵力负责护卫。终于,在月底的时候,发掘申请批下来了,考古队也组建完成——有二十多个考古队员,大多是从北大、清华毕业的学生,还有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负责文物修复。
出发那天,沈阳火车站挤满了人。考古队的队员们背着行李,扛着设备,脸上满是期待。周明远站在队伍前面,手里拿着宝藏图:“同志们,这次咱们去发掘渤海国地宫,不仅是为了找回珍宝,更是为了揭开渤海国的历史之谜。大家一定要小心谨慎,保护好每一件文物,不能让它们受到任何损坏!”
火车缓缓开动,吴贤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沈阳城,心里既紧张又期待。霍景年坐在他旁边,手里把玩着那个青铜印,忽然说:“你说,地宫里会不会有更多的商代青铜器?要是能凑齐一整套,那可就太好了。”
吴贤笑了笑:“说不定会有。不过咱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找到国史,那可比青铜器更有价值。”
经过三天的颠簸,火车终于到达了牡丹江站。当地文物部门的人已经在车站等候,还安排了马车把他们送到上京龙泉府遗址附近的村子。村子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村民们听说考古队要来,都围过来看热闹。
“听说你们要挖老祖宗的宝贝?”一个留着长胡子的老人凑过来,手里拿着烟袋锅,“我年轻的时候,在山里见过一个大石门,上面刻着奇怪的花纹,不知道是不是你们要找的地方。”
吴贤心里一动,赶紧问:“老人家,您还记得石门在哪里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