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对百越作战方面,楚国向南征服了大片土地,包括今湖南、江西南部和广西北部。楚悼王对这些地区的征服,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带入了这些地区,加强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为楚国提供了稳定的大后方。
在外交面对三晋、尤其是魏国的威胁,楚悼王善于寻找盟友,用外交手段遏制魏国的发展。在位初期,与三晋争郑,使郑国慑服。 中期,交好齐、秦两国,请求他们援楚,避免了晋军给楚国造成更大损失。
后期,又应赵国的请求援赵伐魏,拉拢赵国,分化了三晋。 这些举措,无疑改善了楚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楚国的发展。
关于历史上的评价。
蔡泽:慈仁任忠,惇厚旧故,其贤智与有道之士为胶漆,义不倍功臣。[3]
司马睿:昔吴起为楚悼王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除废公族疏远,以附益将士,而国富兵强。
曾公亮:楚悼王急于政令,故躁。
张正明:悼王不甘坐困,沉重的打击促使他谋求富国强兵之术。
刘玉堂:①楚国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化至悼王之世才明朗化。②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打击旧贵族领主……(悼王死)“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封建领主制下的贵族土地占有制便空前削弱了。
而后世评价楚国当时的情况,就如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大清帝国,处处受到列强的欺侮与凌辱。
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衰弱的国内现状,虽然让楚悼王身心疲惫,焦虑不安,但天性不服输的他并没有就此沉沦。他不愿眼睁睁地看着疆域辽阔,地大物博的楚国毁在自己的手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
但是为了楚国重新焕发新姿,他愿意肝脑涂地。楚悼王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将积贫积弱的楚国与富强无比的魏国进行了认真的对比,通过长时间的分析,他找到了魏国在短时间内就强势崛起的奥秘:魏文候启用李悝,通过变法维新,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调动了国民参与国家建议和开疆拓土的积极性。
悼王和吴起死,继位的肃王除掉了那么多旧贵族,这就减少了不少阻力,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王权,政令也就更容易畅通了;同时,缓和了国内矛盾,发展生产也有了一个更安定的环境。
但因没有像吴起那样有才干的人物。楚虽然还在稳步发展,却不再像悼王时有声有色了。楚悼王任用 吴起变法,前后不过八年左右的光景,却使楚国从一个贫弱挨打的大国,变成了一个富裕、强盛的大国。这既反映了悼王的远见卓识,善于用人和敢于用人,又反映了吴起的聪明和才干,他不愧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是这样评说的:“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损)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能重用吴起的楚悼王是楚国历史上一个不甘落后,敢于变革的明君,也是一个值得称颂的明君。
楚肃王(出生年月日不详-公元前370年),芈姓,熊氏,名臧,楚悼王之子,周代楚国的第三十七任君王。楚悼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刚去世,旧贵族便要射杀楚悼王生前宠信的大臣吴起,吴起无计可施时跑入楚悼王的灵堂,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大喊"群臣乱王",但贵族并没有因此而停息,继续射杀吴起,乱箭射中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楚肃王继位后便以伤害悼王的尸体之罪来收捕作乱贵族七十余家,并处以三族之刑。而这些正是在吴起料想之中的,故《吕氏春秋》的作者认为,这是"吴起之智"(吕氏春秋·贵卒》)。
楚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伐楚,取兹方(今湖北松滋),楚被迫筑扦关(今湖北宜昌市西),进行防御。楚肃王六年(公元前375年),魏攻楚,战于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韩国乘机而攻灭郑国,并迁都至郑(今河南新郑)。
楚肃王十年(公元前371年),魏国遣军攻占鲁阳。楚肃王十一年(公元前370年),在位十一年的楚肃王去世,其弟弟熊良夫继承王位,是为楚宣王。
楚肃王时主要大臣:令尹景舍(字子发),景监,东宅公(悼氏,楚悼王之子,以父之谥号为氏),屈宜臼
楚宣王(出生年月日不详-公元前340年),芈姓,熊氏,名良夫,楚肃王弟,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肃王十一年(公元前370年),楚肃王去世。因楚肃王无子,故由楚宣王继位。
楚宣王七年(公元前363年),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楚宣王十二年(公元前358年),楚伐魏,决河水以攻长垣。楚宣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魏军攻围赵都邯郸,命景舍统率楚军援赵。遣师西侵巴地(四川重庆以东巴国东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