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姑姑维尼的家里,格雷哈姆仿佛找到了第二个家。维尼和姑父把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疼爱,他们的笑声和温馨让格雷哈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然而,好景不长。1950年,弗莱德再婚了,组成了一个全新的家庭。三岁的格雷哈姆被接回了父亲身边,与继母一同生活。面对与姑姑一家的分离,小格雷哈姆的内心充满了抵触和不舍,那种深深的仇恨就像一颗种子,悄悄地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新的家庭里,格雷哈姆变得孤僻而固执,仿佛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不再愿意与人交流,只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然而,当他识字后,这个世界似乎又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他开始疯狂地阅读各种书籍,从童话到历史,从科幻到悬疑。孩子们都喜欢将书上的着名人物当作偶像,但格雷哈姆的偶像却与众不同。他崇拜的不是那些伟大的发明家或科学家,而是一个名叫霍利·哈维·克里平的英国投毒者。这个杀妻狂魔的故事让格雷哈姆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兴奋和共鸣,仿佛在他的心中点燃了一团火焰。
随着岁月的流逝,杨这个小伙子越发变得孤僻起来。他就像一只独自在森林里游荡的猫头鹰,不喜欢社交,一有空就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一天,他偶然间被希特勒的魅力所吸引,于是开始佩戴起纳粹的万字袖标,逢人就滔滔不绝地宣讲希特勒是如何被世人误解的。
可惜啊,当时的人们还沉浸在二战的伤痛中,一听到纳粹两个字就恨得牙痒痒。杨的这种行为,就像是在人群中扔了个臭鸡蛋,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他的同学和邻居们开始渐渐疏远他,连走路都绕着他走。
在学校里,杨就像个独行侠,性格古怪得让人捉摸不透。同学们看到他就像看到了一只怪兽,纷纷绕道而行。连老师也对这个整天戴着纳粹袖标的少年敬而远之,生怕被他的“极端思想”给传染了。
但你知道吗?这个小伙子对学校里的大部分科目都不感兴趣,唯独对化学情有独钟。特别是法医和毒理学,他简直痴迷到了极点。老师课上教的内容他都觉得太小儿科了,于是开始自学成才。
借助各种化学书籍,杨逐渐积累起了堪比专业学生的化学知识。他老爸弗雷德看到儿子这么有出息,高兴得合不拢嘴,直接给他买了一套化学实验设备,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化学家。
有了这套设备,杨就像得到了宝贝一样,开始在家里捣鼓起各种化学实验。他分析各种化合物的成分,就像侦探在破解案件一样。有一次,他居然从烟花中提取出了火药,结果一不小心把邻居家的一面墙给炸了个洞。
到了13岁那年,这个小伙子已经凭借过人的化学知识成功骗过了当地的一家实验室。他假装自己已经成年,以做实验为借口,成功获得了接触各种危险品和重金属的机会。那些毛地黄、砒霜、铊、锑等东西,在他眼里都变成了有趣的玩具。
在杨的世界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不,他眼巴巴地瞅着自己的化学研究成果,心痒难耐,决定找个“小白鼠”试试水。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他的化学小伙伴——克里斯多夫·威廉身上。威廉这小子,也是化学迷一个,两人经常一起吃饭、一起泡实验室,简直就是最佳下毒搭档。
这天,杨悄悄地在威廉的饭里加了点“料”。没多久,威廉就开始头疼、肚子疼、恶心得直想吐。可他的家人哪知道这是中毒啊,还以为是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连医生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谁能想到,这竟然是一个13岁少年的恶作剧呢?
杨这小子,还挺有分寸的。他严格控制着每次的毒量,让威廉虽然身体虚弱,但还能陪他一起看电影。不过有一次,两人因为一个小问题吵了起来,杨一气之下就放出狠话:“我要杀了你!”
好在威廉命大,各种不良症状最后都消失了。这得多亏了杨及时收手,他发现一旦控制不好剂量,威廉要是真的卧床不起,他就失去了观察记录的机会。对于一个有抱负的化学家来说,这简直是不可容忍的。
于是,杨开始琢磨着换个目标。这回,他把目光转向了家人——毕竟,家人才是最亲近、最安全的“实验品”嘛!
在弗雷德的小镇上,他总是笑眯眯地跟邻居们吹嘘自家的幸福生活,可他自己心里清楚,这幸福的泡沫一戳就破。特别是妻子莫莉和儿子杨的关系,那可真是冰火两重天。
说起杨这小子,幼年时因为老爸再婚,被姑姑抚养大,心里可是一直憋着股气,把这账都算在了继母莫莉头上。
有一次,他的同学还看见他带了个橡皮泥做的巫毒娃娃到学校来,上面扎满了针,还写着“莫莉”的名字。他常常念叨着:“要是我妈还在,那该多好啊。”
杨对莫莉的恨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尤其是那次,他偷偷毒死了一只老鼠,结果被莫莉逮个正着,大骂一顿。气不过的杨,回屋就给莫莉画了个“豪华”坟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古今中外奇案录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今中外奇案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