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长期离家,没人给赵山文洗衣服了,他就自己学习洗,他想着妈妈在家洗衣服的情景,把衣服放盆里,放一些洗衣粉,加水浸泡一会儿,然后揉搓衣服,看着干净了再放到装满水的桶里漂净,漂洗两三次,最后拧干挂到宿舍走廊上的绳子上晾晒。
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的赵山文对大城市的环境处处都感觉新鲜,就连街道旁种的绿植都看着稀奇。
到周末,赵山文就出来在学校周边转转,看看整洁的街道和高楼大厦,也看看饭店商铺林立的市井生活。
随着对环境的熟悉,赵山文转的范围越来越大,后来去到了公园、商场、超市、书店、菜市场、城市广场等,他体验感受适应着城市生活,慢慢把自己从农民变成市民。
赵山文很喜欢去Q市的两个公园,公园里树木参天、垂柳依依、湖泊倒影、鸟语花香,每次去后都他让有心旷神怡的感觉。
赵山文偶尔也走得远一点,到Q市南边的森林公园爬山,从小在山区长大的他,对山有着特别的感情,时不时总想到山林里走一走。
赵山文还保留着农村地区赶集的生活习惯,偶尔喜欢到到偏僻城郊的一个集贸市场逛逛,看着摆地摊的火热场景,让他有父母带着他在平丘镇赶集的感觉,他认为在这种集贸市场能便宜买到好的生活物资。
刚步入高中的赵山文从来没有上过网,也没有手机,他认知的世界,除了学校教材上学到的,就是他用脚步丈量到的地方,就是他现在看到的Q市。
赵山文现在在Q市市区出行都是靠走路,他还不知道在大城市都有公交车,其活动范围主要在学校附近两三公里内,不过Q市本身也不大,他的活动范围已经覆盖Q市主要繁华城区。
虽然基础落后起步晚,信息化也在改变着赵山文的生活方式,给他的生活带来便利。
长距离长期离家,怎么与家人保持联系就成为一个大问题,电话解决了这一问题。赵田刚已有手机,赵山文宿舍里有座机,赵山文每周末的时候就给赵田刚打个电话,问问家里都好不好,也给赵田刚说说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宿舍里有同学不方便的时候,赵山文就到学校外面的话吧给家里打电话。因为宿舍里的座机是公用的,赵山文一般不让赵田刚打电话到宿舍。
赵山文一般每周都给家里打一次电话,但有一次打回去,赵田刚可能在忙,没有和赵山文好好说话,赵山文一生气有两个星期就没再打回去,等到第三周才打回去。
赵山文没想到,这两周自己没打电话回去,让家里的父母担惊受怕了,母亲一直唠叨着让父亲到Q市去一趟看看,会不会出什么事了,赵田刚想着再等等,这么大人应该不会出什么事的,等到第三周接到电话才放了心。
生活在现在社会的赵山文在这一点是幸运的,要在没有电话的古代,这样背井离乡,与家人的联络会何其艰难。
如何保持与家里的资金往来是另一个问题,现在赵山文在中国农业银行网点开了银行账号,把账户信息给赵田刚,钱快用完的时候,赵田刚就到山陵县城农行网点往赵山文的账户里汇款存钱,赵山文就能收到使用。
除了家里的打来的钱,学校的资助让赵山文的经济得到一定改善。
一天晚自习期间,班主任杜老师把赵山文叫到教研室,说学校要给家庭贫困学生发放一笔助学金,赵山文愿意的话可以把他列入名单。赵山文没有拒绝老师的好意,表示愿意。一周后,赵山文收到了学校的500元助学金。
在初中期间,赵山文从来没有领过助学金,他的家庭条件在农村地区的确不算差。但在Q市一中,老师主动找他要给他助学金,说明他的家庭条件在同学里是够资格领助学金的,毕竟班主任对全班同学的家庭背景都是清楚的,她在选择给哪些同学时肯定是已经经过比较了。
适应城市生活和高中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人交往,这对首次长期离家的赵山文来说比物质生活更加重要。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没有亲人的异地他乡,交往朋友是人的自然心理需求。
随着对市区环境的熟悉,赵山文周末常常游走于Q市的各个书店,有新华书店,有教辅书书店。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山文走进了学校附近的一个旧书店,从此爱上了这里,几乎每周末必来一次。旧书店里的书包罗万象,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无论教材教辅书还是小说等文学作品,无所不包,关键是书很便宜,一般就四五元一本。赵山文周末在这个旧书店一呆就是两三个小时,看看各类感兴趣的图书,偶尔遇到有收藏价值的就买一两本。
《青年知识读本》就是赵山文从这个旧书店淘到的一本旧书,是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主要内容是教青年人学会为人处世之道,包括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社会关系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为了爱,山之子求学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为了爱,山之子求学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