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皇下旨,诏见紫霞真人,询问道:
“你门徒虚无子脱化尘世,如今在什么地方?道建的如何了?”
紫霞奏道:“三缄此时尘缘很深,还没有将他洗涤干净。”
上皇说:“怨气为什么飘到了朕座,环绕不停?”
紫霞说:“现在正是他艰难万阻的时候,等他穷而思进,彻底断绝尘缘,然后引他入道,此时的心才能坚定不移。”
上皇说:“建道真是太难,难怪壁镜台前作恶的人这么多,聚仙台旁成真的人这么少。
你要常常守护,不要让他的仙根堕落,枉费他苦苦修炼的功夫。”
紫霞应诏而出,用慧眼观望,远远看见三缄正坐在石台上哭泣不止。
于是按下云头,化成一老人,持着手杖,佝偻着身躯,从石台经过。
三缄看到,起身遮面作揖说:“敢问老丈,这山名叫什么?”
老人说:“小阴山。”
三缄说:“我想到这山顶上去,不知道有没有路径?”
老人说:“匈奴的国土从小阴山断开,万山峭壁,无路可登。
你想登上去,必须要向左边绕行,直接经过蛮江。
再走上虎岭、云岭、霞岭、黑岭,转到下面的万仞壑。
由壑向东偏行,又要经过浔江。
再斜着走上玉岭,玉岭之尾与秦岭相接。
再从秦岭而上,才有路径,可以直达小阴山。”
三缄说:“由此从峭壁出来,又是到了什么地方?”
老人说:“左有犬戎,右有貊狄,都是蛮邦之地。”
三缄说:“我求老人指引,带我回中国,路又怎么走呢?”
老人说:“也必须先出秦岭,再下南关。”
三缄说:“回都城有没有别的路径有?”
老人说:“你已深入蛮邦,万山叠连起伏,错综复杂。如果想从这里出去,只有展翅高飞。”
老人说罢就想离开。三缄紧紧拉着老人的衣服,苦求带着他回家留宿。
老人说:“寒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石穴,怎么能容纳得了你?”
三缄说:“就是居住在穴外,我也愿意。”
老人说:“天色将晚,你不要这么烦了,累的我不能行走。”
三缄这才放手,暗暗跟在老人的身后,还以为老人没有发现。
转过峭壁,忽然就不见了老人,三缄也不知道要去哪里。
三缄此时想进也不行,想退不能,正踌躇徘徊间,忽然看见前面的灯光远远地照射着黑夜。
三缄暗自心想:“这肯定是老人居住的石穴,然而林深山耸,路上漆黑一团,怎么前进啊?”
用手摸了摸地上,捡到一树干,高兴地发现没有枝叶,于是拿在手中,试了试路的高低,直接向前走去。
行走了数步,树干掉在了地上,在地上乱摸都没有摸到树干。
三缄没有办法,只好匍匐蛇行,历尽艰辛,才来到了灯光亮着的地方。
走近细看,原来是一寺院,殿内灯光灿烂,如同白昼。
抬头看到观台上坐一老道,双眸紧闭,像在悟道。
三缄进去跪在台下,哀求度他脱离苦海。
跪了很久,老道才睁开眼睛,问道:“下面跪着的是什么人,所求什么事?”
三缄说:“弟子俗名三缄,特求道长指引入道的方法。”
老道说:“你原来是功名中人,应该求你的功名,为什么要来问道?”
三缄说:“弟子已知道功名富贵皆是水中月镜中花,一切世俗风情淡如白水,祈求道长垂悯,渡我走出苦海,从此永远不会对尘世抱有幻想了。”
老道说:“你果真衷心求道吗?”
三缄说:“是。”
老道说:“好吧,跟我到后厢来,先去井里提水,如果不懈怠这一职责,尘心不动,再给你指示。”
三缄在万死求生之际,得到提携,因此很愿意到井里取水,以求在这里安身。
再说邬、杜二公自从离开南关去都城,跟着运输的车队缓缓走着。
白天行走,夜里露宿,将近走了半年,已到都城。
回到了家里,父子妻儿悲喜交集,同僚好友前来看望,各办筵席给杜公洗尘。
有的问及辽阳风俗人情怎么样,有的问及历经路途的艰辛。说到入关的苦况,没有不惊诧的。
这么整整盘转了一个多月,应酬才算结束。
一天,杜公在府中独坐,猛然想起三缄所嘱:
“我已回都城安享此闲,想必他身在秦岭,望眼欲穿,度日如年。
趁现在闲暇,去会会梁某,看一看有什么办去。
况且给他父母通报一下消息,免得使白发老人整日抬头盼望,泪满衣襟。”
于是驾上车,去梁公子府拜访。
守门的将帖子拿了进去,公子见帖心想,杜公为什么要来府上?
要么以前与父亲共事的同僚,罪满回都城,来府会一会。
然而我还没有去拜见,他竟然驾车先来,感觉有失颜面。
于是立即整好衣冠,接到滴水檐前。
杜公进入府上行完礼,公子说:“年伯远道而来,侄已决定明日去府上问候,为公洗尘,不料年伯先到来,侄实在惭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绣云仙阁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绣云仙阁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