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种只顾自己潇洒享受而不顾国计民生的统治者,老子是极度反感厌恶的,所以用“盗芋”称之!历来荒淫之主、亡国之君,差不多都是那种祖上江山拱手得来,自个亳不珍惜,随意糟蹋,以满足自我为中心,终弄得祸及子孙,感叹“愿生生世世不生帝王家”!
最扯的是辽天祚帝,在国家危亡之季,不思抵抗,反而带着几车财物逃亡。他以为带着这么多财宝,只要逃到蒙古兵追不到的地方,自己就还能过花天酒地的生活!结果被蒙古兵追到一个荒凉险恶的山谷内不知怎么死的。他那行为,搞得辽最后个得力大臣耶律大石手足无措,哭笑不得。只能自己带着剩下的契丹人穿过大漠,到西域中亚一带去建立了个后辽帝国。虽然最终还是被蒙古灭了,好歹也多延续了几十年国祚的嘛!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此章老子讲立德的重要性。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或许是先秦语言习惯吧,此章中有些地方省略了“德”这个字。“善建者”即“善建德者”。此句就是说:善于建立德行的人不可能被拔除德行(即其人其事不会被社会及历史否定抹除),善于抱定紧守德行的人,不可能会被迫放弃德行。他们的品德传承给子孙,能使子孙兴盛,绵延不绝(即“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是说以德修身(一直用德来严格要求自己),那样的人算是“真人”了,他的德行必然就是质朴率真的。道教的“真人”称谓可能就源自于此,即品行端正,悟透自我的人。这种人已可以说初窥大道门径,为人做事通达透彻、洒脱不羁。老子说的“真”,即他前面所言的“抱朴守一”。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即把德行施于家庭,那他的德就是丰盈有余的。老子所言之“德”,并不一定指的就那些家书之类的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所以,他强调的是“行不言之教”,而并非固化了的道德规范条文要求。简单地说,此处所指即善待家人,宽容自然地对待、处理家庭事务,使家庭和谐、幸福美满。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就是说把德行遍施于自乡,他的德行就会受到地方上的尊崇。当然,这种人必然就是地方上的“长者”,深孚人望。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即是:若能把德行推广施行于邦国,那他的“德”就丰沛了。这种人就可以称之为一国之圣贤了。可能在老子眼中算得上“小圣人”了吧。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则是进一步地若能用德行影响整个天下,那就是普及大众,福泽众生了!这种就是老子所推崇的“圣人之治”!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就是说明道有德之人经过对照比较,以自己去看他人,以自家去对照别人家,以自乡去比较他乡,以自邦去比照他邦,以自己所处天下去比照别方天下(指统治范围之外的世界),那天下情形尽可了然于胸了。老子说的目的是在于强调要以“道”和“德”去衡量世界,从而知天下之得失与不足。他这说法似乎存在主观臆断、过于理想化的味道。但他强调的是要去比照(即“观”),从方法上是可取的。并且,在比照中坚持自己“道”与“德”的价值观,也是十分需要注重的。不然,于比照中迷失了自我,那就不算有道明君了!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睃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这章老子从养生角度说加强德性的修养的好处,并强调了要尽可能地做到“和”(即自身要调和、与世界要和谐),不要呈“强”不“道”。老子谈养生谈得并不多,但当时上层社会对养生之道还是比较热衷的。比如《庖丁解牛》就是一篇关于养生方面的文章。但老子似乎仅是蹭个热度一样,只是借用养生来隐喻一下道德修养的重要而已。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是说德性修养厚实了,人就犹如婴儿般纯朴如一。“赤子”即赤裸的初生婴儿。常用来形容十分的单纯,如成语“赤子之心”。古人认为,人若达纯朴如一之境,则气机和顺、百络通畅、神清气闲,身体十分健康。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睃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这是说赤子身体状况的好处,老子以此隐喻含德之厚者可获得的益处。即:婴儿连毒虫也不螫他,猛兽也不咬他,凶禽也不抓他。他的筋骨柔软却能固守精气本源,并不懂得雌雄结合,但他小小的**器却能挺立勃起,这是因为他的精气充盈未泄的缘故。他终日号哭,但嗓子也不会沙哑,这是因为他气机和畅淳厚的缘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道自倡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我道自倡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