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凌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宁出发的第68天中午,来到清平堡。
古之清平卫,今之凯里市。
清平堡在清平卫管辖范围内。
我们经过清平堡时,被这里的徽派建筑与田园风光所吸引,一时意乱情迷,还以为自己回到安徽的故乡。
后世的人们说起清平堡的“清平文化”,一定会提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就是孙应鳌,他两度辞官,回归田园;第一次是从郧阳巡抚任上辞官,第二次是从礼部右侍郎、经筵讲官,即帝师辞官。
他回到家乡,写了一首诗:
农事纷纷日夜忙,问渠还有许多粮。
阿婆笑指南山下,小麦青青大麦黄。
为什么孙应鳌有大官不做,宁愿回家种田?
连绵大山中的家乡,究竟有什么牵引着高中进士的游子,愿意舍弃名利,回到它的怀抱?
或许王阳明被贬贵州于龙场驿悟道的经历,能从旁说明这深山河谷中的小镇,有什么魔力。
王阳明12岁就认定人生的“第一等事”是为了成为圣贤;他穷尽一生,都是为了证明并追求这个认定的道理。
在18岁时,王阳明终于找到娄谅这个知己,娄谅当时已经68岁,比王阳明大五十年。
居住在江西广信的娄谅,与王阳明见面后,十分欣赏和认同王阳明的观点:
读圣贤书不是为了应付科举,而是为了陶冶身心,为了成就人生的“第一等事”——成为圣贤。
年轻时候的王阳明,认定了人生的第一等事是成为圣贤,但如何才能成为心目中的“圣贤”?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一个状元,王阳明满腹诗书,当然也走了科举的道路。
王阳明经历了两次科举失败后,在28岁时高中进士,步入仕途,曾先后辅助过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三位皇帝。
明孝宗时,王阳明中了进士,得到赏识,从此步入仕途。
明武宗时,王阳明平定宸濠之乱,因功受封新建伯。
明世宗时,王阳明曾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
36岁的王阳明因丈义为戴铣奏疏求情,被明武宗最宠的八个宦官、人称“八虎”之一的刘瑾记恨、报复而入狱。
刘瑾用了最侮辱人的方法,就是当众廷杖,将戴铣和王阳明从狱中提出来,大庭广众之下,在大冬天扒了裤子,把他俩打了一顿廷杖,戴铣因此重伤而亡,而王阳明侥幸活了下来。
这一顿廷杖,把王阳明作为一个熟读圣贤书的读书人脸面,彻底打没了。
刘瑾还觉得不够痛快,将王阳明贬到贵州龙场驿当驿丞,想用当地的瘴疠毒气,让王阳明不死也脱一层皮。
37岁的王阳明带着职场的挫折、身体的创伤,心灵的痛苦,前往龙场驿,经过清平堡。
清平堡的那种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环境,让王阳明心有所触,瞬间领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意思是指:圣人的智慧,并非外求于物,而是向内寻求,通过内心的修炼和领悟而获得。
王阳明在龙场驿的两年间,完成“龙场悟道”,形成了“心即理”的心学体系的核心观点。 ?
优渥的生活,难以让人真正成长!
身心的煎熬,往往让人看透真理!
身处荒蛮之地的王阳明,还是得了肺痨,在接近死亡的边缘,他在自己的房子后面造了一座石头棺材,每天都在里面打坐,想借此法,了悟生死。
有一天晚上,坐在石棺中的王阳明狂喜,他顿悟了:“圣贤之道”,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王阳明对弟子们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后来,王阳明经历了赣南剿匪,经历了宁王之变和中台之变,最终领悟到了“致良知”之道。
“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良知,即是非之心,是认识的根源、是非的标准。
王阳明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在正德年间以军事才能着称,其“心学”思想则在嘉靖、万历年间逐渐成为主流学派,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的起点,是在清平堡。
清平堡的具体位置,就是现代的贵州省凯里市炉山镇。
炉山镇,是因为境内有炉山。
炉山就是香炉山,山体呈三层叠垒结构,顶峰形似祭祀用的香炉。
炉山镇周围的山不算高,是属于中山和低中山区,境内有清水江流过,汇入重安江。
炉山镇的平均气温只有14.6℃,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是23.6℃;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3.5℃,极端天气几乎为零,一年有超过一半时间降雨。
炉山镇,即明朝的清平堡,就是这样一个自然与人文相融合,能让人时刻保持冷静头脑的地方。
说到这里,终于明白:清平堡的“一代帝师”孙应鳌,不恋高位,淡然归田,山水为伴,耕读自乐的原因了吧?
言归正传。
我们在清平堡吃完午饭,船夫说,清平堡有一座石仙山,问我们去不去爬?
反正下午闲也是闲着,我们一群年轻人,决定跟着船夫去爬石仙山。
我们准备出发前,看见石仙山的主峰:三仙峰由三座高度相近的孤峰组成,峰顶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如仙人站立其中。
石仙山位于清平堡城北约3里路的地方。
船夫说:石仙山是苗族的神山,因峰顶三石屹立,远望犹如仙女漂游而得名。人们称之为“三仙石花”,系“清平十景”之一。
距山下约二里路范围,建有城垛,是军队在此屯兵设卡。
来到山脚,拾级而上,山路两旁,看见马尾松、杉木等树木,林间栖息画眉、红腹锦鸡等多种鸟类。
来到山顶,建有清平堡,有军士驻守。
船夫带我们去看了山顶的永安泉,说这个泉水终年不涸。
站在山顶,看见对面的炉山。
建有清平堡的地方,后来成了蔡生祠,再后来,又成了遗址。
到了现代,这个位置仍存一石拱庙三间,均料石砌就,门道相通;高2.5米,宽3米,总长15米,占地约50平方米;庙内有神台三座,经常有人前往朝拜。
此是后话。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喜欢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