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骈散结合,一气贯注。作为公牍文,自六朝至唐初均用骈体文写作,往往有大义隐微、芜累伤气、浮靡失实的毛病。陆贽则采用散文风格来写骈文。一般来说,散文重气势,骈文重气韵;散文讲究通畅、古朴,骈文推崇含蓄典丽。本文则吸取了两者之长,体现出骈文散化的新气象。句式对偶,却明白晓畅;偶用典故,并不艰深晦涩,而且是为了说明事理;句式排比整炼,但又根据内容需要,夹以散行文句,既得义理之精,又见气势之盛,读来朗朗上口,音韵铿锵,又气盛言宜,奔放畅达。这儿仅举“运单成复”为例。骈文发展到唐代,已形成所谓“四六文”。本文也基本上采用了“四六”句式,同时又有所改造与突破:一是在对偶句的前后,夹以不规则的散文句式,这些散文句一般是祈使句、反问句、感叹句,造成文情上的跌宕多变,活脱而有规则。二是用通俗的语言、散文的句式构成对偶,如“传诸耆旧之说,皆云创自开元”,促成典雅与通俗的结合。三是在“四六”文五种基本句式之外,新组多种句式,如“十一五字句”、“六六字句”、“九四字句”、“五五字句”等。这些句式与“四六”基本句式交叉运用,既合“无一句不对,无一字不谐平仄”的要求,又应变自如,毫不凝滞呆板。四是根据内容需要,对偶却不拘泥于字数。如“周文之囿百里,时患其尚小;齐宣之囿四十里,时病其太大”,“百里”与“四十里”相对,“六五字”句式与“七五字”句式相对。若论字数,“四十里”则可承前省删去“里”,但作者不受对偶束缚,不避重复,以突出“同利”与“专利”的不同社会心理。不对而对,既骈又散,独具韵味。
若对照题目与作意,文章应从“臣昨奉使军营,出由行殿,忽睹右廊之下,牓列二库之名”写起,作者却舍近求远,从容道来,由“圣人”而及“天子”,复追忆玄宗二库之设置与祸害,再颂德宗即位之初的“美德”,然后才水到渠成地切入要害。仅此一斑,亦可见本文结撰之妙。
这篇奏状作为千古名篇,确实有许多值得玩味、思考的地方。《旧唐书》破例收录,《资治通鉴》择要收采,良有以也。
喜欢侠影美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侠影美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