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歌的首句是:“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不仅是这首歌辞的中心,也是全篇的本旨。老百姓可以亲近,但不可以轻视;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了国家才能安宁。这一正确的政治逻辑,不仅是三代圣君的训诰,也体现了我国早期的民本思想。歌辞随后警示统治者治民必须恭敬谨慎,战战兢兢,就像用腐朽的绳索驾驭六匹奔马那样,比喻多么生动形象,促人警醒。“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我国古代长期政治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精华,“敬民”则是历代政治家执政的基本理念。
第二首歌警告统治者要克制个人欲望,第三、第四首歌强调纲常法度的重要性,第五首歌又回归到人心问题上,“万姓仇予,予将畴依”,指出不行德政,荒废民生,就会众叛亲离。《五子之歌》具有很强的现实警示意义。
第四首歌的“关石和钧”,据孔传、蔡传,其意义与《舜典》“同律度量衡”接近(参本篇注释)。《国语·周语下》也引《夏书》“关石和钧,王府则有”,可证此说起源甚早。
《五子之歌》属于“晚书”,学者多怀疑其内容的真实性。就“五子”而言,有学者以为是五个人,有学者认为就是一个人。《国语·楚语》:“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启有五观。”韦昭注:“五观,启子,大康昆弟也。观,太汭之地。《书》曰:‘大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雒汭。’传曰:‘夏有观扈。’”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五子之歌”即“五子之观”,意思是:五子去往观,观是地名。五子其人封于观地,所以又称五观(一作“武观”)。此外,汲郡古文:“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段氏据此指出五子就是五观(武观),仅仅是一个人。《墨子·非乐》引有《武观》章句,内容与本文大相径庭,段氏认为那是真古文《五子之歌》。今按:上古“歌”为见母歌部字,“观”为见母元部字,二字双声,歌、元对转,例得通用。段玉裁论述精当,郭沫若也予以赞同。
尽管如此,本篇对于上古史的研究仍具有一定意义。
《五子之歌》的文学价值和语言学价值也比较高。五首歌都押韵,都与上古韵部吻合。其中,第一首用韵不易察觉。“宁”“敬”上古音属耕韵,“明”属阳韵,耕、阳旁转,这两个韵部的字可以通押;“下”“予”“图”“马”均为鱼韵,鱼、阳对转,这两个韵部的字也可以通押。由此可知,以上各字在上古都相互押韵。第二、三首歌押阳韵;第四首歌中途换韵,先押文韵,后押之韵;第五首歌押微韵,这几首用韵都比较明显。五首歌三字偶句,四字偶句,句式参差;对比排比,反诘感叹,语气错综;一唱三叹,跌宕起伏,发人深省。
喜欢侠影美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侠影美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