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边注:
本段的中心是“昭德塞违”,是从正面论述。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1],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2],其又何诛焉[3]?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4]。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5],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6]?”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7]:“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8]!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注释:
[1]“今灭德”二句:如今把受贿来的大鼎放置于太庙,是废除了道德而树立邪恶。赂器,郜鼎本受贿而得,故称。[2]明示:公然展示。象之:以此为榜样。[3]诛:惩罚。[4]宠赂章:贿赂公行。章,同“彰”。[5]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雒邑:即王城,在今河南洛阳。武王十一年,与商纣王战于牧野,灭商,纣王自焚死。成王七年,营建雒邑。迁鼎之事,恐非武王所为,臧哀伯顺口说及。[6]若之何:怎么办。[7]内史:周王室官名,掌策命诸侯及公卿大夫,凡四方之事都记载下来并宣读之。[8]有后:指臧哀伯之后代能长享禄位。
原边注:
本段的中心是“灭德立违”,是从反面论述。
点评:
本篇先引桓公元年、二年宋国的太宰华父督弑宋殇公事件,这是臧哀伯谏郜鼎的起因。宋华父督杀了宋殇公,因害怕诸侯来讨伐,大肆贿赂各诸侯国。鲁桓公接受了华父督的郜鼎,把它置于太庙中。鲁大夫臧哀伯进谏鲁桓公,阻止其将郜鼎置于太庙。而且指出,作为一国之君,是“昭德塞违”,还是“灭德立违”,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臧哀伯由此阐述了礼的重要性,以德治国,以礼治国,是根本。近人林纾《左传撷华》曾评论左氏的论述说:“然以大势论之,实得一偶字法。何云偶?每举一事,必有对也。”臧哀伯谏郜鼎,即是一正一反的偶对法。
喜欢侠影美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侠影美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