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癸卯(初二),王劢去世,陈朝皇帝及众臣前往建兴苑王宅吊唁。
【王劢,字公济,南陈任尚书右仆射,琅琊临沂人;父王琳,嫡母义兴长公主(梁武帝妹妹);王劢的九个兄弟们皆闻名于世,其中王通、王质、王固…皆负盛名。】
王劢葬礼结束,几日后的式乾殿,陈宣帝及几位重臣在此议事,先是谈论国事,再感慨收复河山不易,最后,话题引入到北齐、北周的朝政战事。
“梁武帝萧衍怠政,纵容宗室,之后又收留侯景、引发祸乱,才致南梁覆灭;陷我南朝于水火,致使生灵涂炭!”
“自太祖及众将平定侯景之乱,后建立陈朝,我南朝才在风雨飘摇中稳定,之后又是平定各方叛逆,才有如今之局势,我南朝国祚实属不易啊!”
“陈建国以来,赖诸君之襄助,才致顺遂;可惜我陈朝还未收复失守之地,几名股肱大臣先丧,真是可惜啊!”
“近年来,尚书仆射袁枢、左光禄大夫王冲、侍中司空徐度、尚书左仆射沈钦、车骑大将军章昭达皆已卒!”
“如今公济也逝,朕又失去一位股肱之臣,可叹世事无常、岁月无情啊!”陈宣帝感叹不已。
吏部尚书沈君理劝道,“世事无常乃是天理,天道如此,谁也无法掌控,还望陛下节哀;几位大人在天有灵,定能感念陛下宏恩、护佑我南陈国祚。”
御史中丞沈观颔首道,“微臣感谢陛下宏恩,陛下还记着家父,家父在天之灵,定会保佑我陈国收复河山顺遂无虞。”
“是啊,还望陛下节哀,舍他念,悉以其心置于正途!”尚书左仆射徐陵、散骑常侍蔡景历劝道。
大殿中唯有侍中、右光禄大夫杜棱保持沉默,他面上气色不佳,精神不济,但仍尽力保持稳定。
陈宣帝见他气色不佳,忙让他先行回府,并让太医前去看诊。
杜棱走后,众人继而又聊,聊到北朝这几年的战事。
公元569年八月,北周大冢宰宇文护收到一份急报,和州新城郡孔城(今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西南)发生了叛乱,孔城守将被强盗诛杀,当地豪强将城池献于北齐。
这一消息令宇文护怒不可遏,他即刻派遣谋士前往孔城谈判,与北齐交涉,双方于孔城的归属问题进行谈判,多次未果,北周对此反应强烈。
九月五日,北周大冢宰宇文护派遣齐国公宇文宪、柱国大将李穆率军前往和州。
十一月十日,宇文宪命令庾信以陕州总管长史梁昕的名义致信北齐河阳长官,河阳长官打开信件,此信名为《又移齐河阳执事》,信中提到北周愿归还夏州刺史梁某的首级及俘虏和战利品,信中谦逊有礼;北周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避免大规模军事对抗,但最终双方未能达成协议,仍是僵局。
宇文宪率部出征,之后选择在洛阳筑城以缓进,洛阳地形易攻难守,但却是不易长期控制的城域,选择此地筑城,易是方便出征便利,进退有度。
斛律光经鹿卢城一役后也意识到了此地;围攻洛阳,若率重兵为营,虽能攻克,但也会被牵制,导致自己陷入僵局。
通关、丰化二城筑成后,洛阳至和州的道路得以保障。北周与北齐的对峙也开始了。
宇文宪派遣属官刘雄前往齐军营地,当面指责北齐违背两国和平盟约。
斛律光久经沙场,深知宇文宪此举意为打击齐军士气,因此,他并未生气,也未反驳,而是礼貌的将刘雄送回宜阳。
双方均谨慎行事,未有交锋,对峙数月。斛律光率军撤退,宇文宪随即追击。
见此,斛律光迅速调头反击,斩杀周军二千余人,随后带着战利品返回。
战线依然稳定在洛阳与宜阳之间,而和州则被北齐占领。
面对威名远扬的大将斛律光,宇文宪战败实属正常,宇文护并未苛责。
同年年末,北齐再度兴兵,意图逐步蚕食北周突出地带,此次战役选在南汾州。
南汾州西濒黄河,东邻平阳,南靠汾河,北接晋阳,尽管地域不大,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之地。
南汾州正南方是勋州,勋州刺史乃是赫赫有名的守城名将韦孝宽。
在北齐出兵攻打南汾州之前,韦孝宽凭借多年在边防与齐军交手的经验,迅速向宇文护建议:“大冢宰,我军可在勋州汾河北岸筑垒固守,逐步推进防线,进一步增强汾河北岸各城;尤其是南汾州的防御军事。”
这一建议直击北齐要害,但宇文护一口回绝,并略带讽刺地道,“韦公子孙虽多,但不足百人,汾北筑城,派谁前去固守?”
韦孝宽当场被噎,忍着怒气不再作声。
北齐将领斛律光率领大军从晋州出发,直逼勋州北部,从华谷城(今山西稷山县北)开始,由东向西迅速构筑堡垒,直至西端抵达龙门(今陕西韩城龙门黄河渡口)。
这条堡垒防线横贯汾河北岸,切断了南汾州与勋州的联系,使南汾州的局势变得极为危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遗落渺尘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遗落渺尘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