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单说是大明城池众多,百姓众多,他几次劫掠大明的经验告诉他,只要官民一心,真有县城是他无法攻克的。
语言风俗习惯与大清不同,顺从反叛都在一念之间,想要真正降服他们是很难的。
就怕他们给你跪在地上了,可心里想的还是要反抗。
等你以为攻克此县,前往远处作战,他们就能聚集起众人来袭扰你。
而且皇太极认为既然要征服大明,指定是不能随意屠城的。
否则就算占据大明的某些地方,那里都成了空城,还有什么用呢?
皇太极想着一方面继续积攒力量,一方面等待时机。
待到下一次遇到贺今朝,与他对战能有更多的底气。
否则多败几次,大清甭说鲸吞大明半壁江山了,到时候自保都会陷入困难。
即使皇太极努力的捏合女真人,命名为满人,可人数始终都是少数。
那些野生女真人,在他眼里也多是耗柴。
所以皇太极也批评了那些汉官,认为他们急功近利。
尤其是动辄就要航海去山东,攻山海关的策略。
“上天给了我有限的兵力,若是亏损太多,朕将来如何能够更进一步?”
皇太极甚至对祖可法等人批评,你们出这个主意,就是为了敌人而损害朕的兵马,这个战术有个屁用?
渡海的风险太大了,皇太极更加损失不起。
即使有耿精忠、尚可喜等人皆是乘船渡海投奔他的,经验丰富,但他也不会轻易走这条路。
在皇太极的心中,还是路上更加稳妥一些。
在船上,命都没有掌握在他的手中,风浪一来,想跑都跑不掉。
最重要的是皇太极个人的战略眼光,这些人只看到了北京或者山海关,却没有看到他们眼前无法逾越的宁锦防线。
这会大大增加他出兵的风险。
每次入塞都是经过蒙古人的地盘,大清因为贺今朝的缘故没有统一漠南蒙古。
若是“天可汗”贺今朝下令蒙古人袭扰他的后路,同时奔袭沉阳等地作乱。
就如同以前蒙古人进入辽东,给大明裹乱一样。
重兵在外的皇太极如何能够顾及本地,两方不失?
一旦出征作战,必定是有侧重点的。
届时大清出征士卒的个人利益都不能得到保证,他们还有心思在京师与明军等各方势力作战吗?
这条防线无法打破,皇太极是没法子安心入关的。
皇太极驳斥了两条路线,就剩下两个了。
接下来便是先攻打山海关,还是先屯兵广宁,扼守宁远、锦州的门户,伺机夺取这两个地盘。
同样作为大明秀才的杨名显也给皇太极提出了参考意见。
皇上若是急图,就打北京。
若是不着急,那便要扩地屯田,派兵马驻扎在宁锦地界处,驻扎屯种,时不时的派人围攻,让城内守军不能耕种。
宁锦无粮久守之下必然弃城而逃,宁锦归我大清所有,山海关指日可下。
只要山海关归我大清,那今后出征便再也没有了涉险远走之苦。
清廷的军事会议接连开了好几天。
皇太极某一天突然觉得战胜大明有了更大的信心。
因为他晚上做梦“入明宫”了。
对于这件事他很是兴奋。
昔日他曾经梦见入朝鲜王宫,结果拿下朝鲜,如今梦见入明宫,必然是能得大明天下的。
诸臣对此皆是狂拍马屁,并且叫史官给记下来。
如此大喜的局面,张存仁作为祖大寿的老部下,率先上谏言。
“皇上,今日情势,锦州是我大清必争之地。
我大军压境,明军必弃锦州,保宁远。
若是攻的再急些,明军必弃宁远,保山海关。
大寿跋扈畏罪,岂肯轻易离开辽东老巢,前去京师养老?
他没了利用价值,崇祯也会杀了他。
事缓则计持久,事急则顾虑身家。
大寿背恩失信,人皆以为无颜再降。
但臣深知其心无定,唯利是图,逼迫过急则什么都不顾了。
此攻心之策,得人得地之术。”
皇太极赞同的点点头,祖大寿这个人的手段,皇太极是有些欣赏的。
况且辽东诸将早年间,也就是祖大寿对大金颇有战果,让他感到些许棘手。
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辽东能战的大将进化成了祖跑跑。
不少人开始都想着要报效大明,随着时间和环境以及君主的影响,心态多是发生了变化。
再加上祖大寿在辽东有很大的根基,超过了李成梁家族。
若是他能投降大清,将来入关,将来辽东也能稳固的很。
最重要的是关宁军也是大明诸多军队实力当中,最为突出的一支。
有他们做助力,皇太极也能有更多的打手。
“皇上,兵事有时、有形、有势,三者变化无定,而用之在人。
松山、杏山、塔山三城,乃锦州之羽翼,宁远之咽喉。
塔山城倚西山之麓,自山巅发炮俯击,城易破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驿卒开始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驿卒开始当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