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美国考察的时候,也去先锋种业参观过,他们的条件可比您好多了!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还用到了计算机技术来更高效地进行育种工作!”李未说起了自己在美国的见闻,和动物育种一样,计算机在植物育种上同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资金等种种原因,李登海的研究所现在还没用上。
李登海听得很认真,当李未说起先锋种业的种种优势时,眼中忍不住闪过羡慕的神色,不过他并未因此就沮丧畏惧,依旧信心满满,“飞机大炮能打仗,我们的小米加步枪也能打仗!”
“如果咱们也有飞机大炮,那打仗就方便多了!”李未接话道,穷则战术穿插,富则火力覆盖,这话李未可是记忆深刻。
“我的育种中心在使用计算机后,效率明显提高了不少,之前去武汉长沙的时候,给做猪育种的熊教授,做鱼育种的刘委员、刘教授送了几台,他们也觉得好用!”李未举了几个例子,给李登海说明计算机技术在育种领域究竟有那些应用,然后说道,“我昨天给计算机公司打了个电话,让他们再发几台电脑,直接送到您这儿,等到了您就也能用上计算机了。”
“这不行不行,计算机那么贵,我怎么好意思收?”李登海确实有些心动,但还是没有直接接受。
“您要这么想,用了计算机,以前三年才能培育出来的良种,有了计算机两年就能培育出来,原来能提高五十公斤产量,用了之后就能提高八十公斤甚至一百公斤!我也是农村出来的,您就当这是一个农村孩子对丰收的渴望吧!”李未的话让李登海完全不知道如何拒绝。
“哦对了,光有计算机还不行,还得有配套的软件,先锋种业的软件都是定制的,市面上找不到!咱们也得找人订制,人手也交给我吧,您提要求就好,我觉得这款软件应该具备以下功能......”李未不给李登海继续推脱的机会,马上就说起了玉米育种软件来。
日后他用过多款相关软件,在这方面也不陌生,另外在协助导师编纂《新中国农业史》的时候,也去相关机构调研过,同样很熟悉这些软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版本,所以他提出来的方案既能满足李登海的需求,也很符合现如今计算机硬件所能达到水平。
“要是真能像你说的那样,那可就省大功夫了!”李登海听得眼睛直冒光,要是真能如此,那必然能帮他节省大量精力、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
“等下了火车,我先列个方案出来,然后您补充,补充完了我去找人编写软件!”现在史玉柱忙着搞自己的汉卡,怕是没时间来做这个,不过不用担心,小马同学早就开始学编程了,而且已经展现出不错的天分,让史玉柱介绍个熟手帮忙,小马同学他们帮着打下手,肯定也能搞出来。
火车在泉城停下,然后转车继续走,最终抵达来州,李未也终于见到了玉米研究所,这家机构听起来像是国有研究所,实际上却是集体企业,由李登海在1985年牵头成立。
研究所看起来很是简陋,完全不能和先锋种业相比,一般人见了恐怕很难想象,这里就是创造了中国夏玉米产量纪录的地方。
进去后,李登海给他介绍了研究所的同事,有后邓村以及周边村子的村民,也有来阳农学院毕业的学生。
李未在研究所待了几天,发现李登海的研究能力确实强,但在商业经营上就显得一般了,玉米研究所在这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产权,和当下许多企业一样,这也是历史遗留问题,创业之初只能采取集体企业的模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产权不明晰的问题愈发显现出来,既然是集体企业,那上级单位就有权对研究所发号施令,而他们的命令往往都不够科学,不符合研究所发展需求。
李未也把这个问题跟李登海提了,李登海也很无奈,其实他也有摆脱集体束缚,成立真正的民营企业的想法,但囿于对商业问题认识不深,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有些问题还是尽早解决的好,越拖越麻烦!其实想要改变产权,只要找到合适的办法也不难!”李未拿出了鲁冠球解决万向产权的方案做例子,“现在可以稍微吃点亏,多给集体一些利益,把产权明晰下来,然后再一步步的赎回。”
李登海谈起育种的时候滔滔不绝,说起商业问题就有些迟钝了,“听起来好像不错,但是我实在是没精力管这些。”
光是山东海南两头跑育种就够他头疼的了,再让他处理产权问题,根本不现实,李未也只能叹气,“哎,让你处理这些事情确实是浪费,不过要是处理不好,将来还有更头疼的地方!你要是有个信得过的搭档就好了,你专心搞研发,他专心处理商业上的事情,这样就方便多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未的话让李登海豁然开朗,他勐地一拍大腿,“你说得对,我确实需要一个擅长商业运作的人来帮我管好研究所的事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