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顺有此优点与长处,因而颇得清议的好评,更得到文宗的重用,因此成为皇帝的亲信近臣,辅国公、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并执掌印钥。
皇帝的重用,反过来自然也助长了肃顺的专横跋扈,甚至凌驾于满朝大臣之上,连地位在他之上的恰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也主动与其联络。
肃顺既有整顿朝政的锐气,又有尊贤的魄力,非一般大臣能比。
他不分满汉,用人唯才,力保曾国藩、左宗棠、胡林以及湘军。
清军镇压太平军有所收效,在军事上的进展自然有肃顺保荐人才的“功劳”。
咸丰八年戊午科场案。因为他的坚持,杀了舞弊的正考官大学士柏葰,扭转了科场的歪风邪气。
肃顺接任户部尚书后,不留情面地查办了户部司官与官钱号勾结舞弊的案子,他急于铸新钱,为的是稳定京师物价,行动之快,出人意料。
尽管财政收入紧张,经他多方紧缩,居然保证了军费供应。
肃顺刚愎自用,视满朝亲贵为酒囊饭袋,唯独对恭亲王奕?不敢掉以轻心。
恭亲王不但地位显赫,而且精明强干,对肃顺揽权是个潜在的威胁。
所以,为巩固权位,肃顺拼命与恭亲王为敌。
英法联军进逼京师,文宗以“秋狝木兰”为由,仓皇避往热河,命恭亲王留京出面议和,谓“办理抚局”。
文宗暗自盘算议和是假,争取时间部署兵力为真,他没想到恭亲王竟然真的跟洋人打上了交道,文宗对此感到很不满。
肃顺则趁机重伤奕?,守旧派随之望风捕影,谣传恭亲王将借助洋人的势力造反,这更加重了文宗对恭亲王的猜疑,
最严重的事件是文宗将恭亲王摒弃于顾命大臣的行列之外,这加深了恭亲王与肃顺的矛盾。
清朝家法特别看重“亲亲尊贤”这四个字,选派顾命大臣,尤其应该按这个规矩办。
十个亲王,有七个是承袭而来,二个是由郡王晋封,只有和硕恭亲王奕?与诸王不同,是宣宗朱笔亲封,特显尊荣。
再说恭亲王与文宗兄弟手足,奈如一母所生,可谓亲中之亲。
显然,以恭亲王的身份和才具,如无很深的猜疑和肃顺的挑拨离间,则文宗选取的顾命八大臣,应该以恭亲王为首才是。
倘若如此,则以恭亲王的地位,足以抑制肃顺的揽权,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事变发生。
肃顺和懿贵妃(慈禧)水火不容的关系,由来已久。
懿贵妃心里明白,咸丰皇帝病入膏肓,寿数将尽,她年仅六岁的儿子——皇长子载淳将会继承皇位,她有责任帮助儿子处理军国事务。
为此,她一方面严格要求儿子,另一方面设法与闻政务。
咸丰皇帝命她代为批答奏折,这给她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她可以从奏折中了解内外局势,观察大臣言行,熟悉朝章制度;再从皇帝的批答中知道政务的处理方法,从中体会驭下之道,研究训谕款式。
肃顺因此在皇帝面前说懿贵妃揽权,喜欢干预朝政。懿贵妃因此恼恨,亦可想而知。
慈禧和肃顺这两个死对头,前后大致斗了四个回合。
幼主载淳继位后,按照清朝的家法,母以子贵,懿贵太妃应尊为皇太后。
但肃顺不顾别人的提醒,依然把她与其他妃嫔一样对待,视为“太妃”。
当皇后执政时,肃顺借故拖延一天,有意要把两宫太后分出高下先后来。
第一个回合肃顺胜了。两宫并尊,却非同日,懿贵妃毕竟晚了一日才得封为太后。
因为她住在烟波致爽殿西暖阁,很自然地被称为“西太后”。
这样,住在东暖阁的另一位太后就应该是“东太后”。
“东太后”称“母后皇太后”,不久上位号“慈安”,“西太后”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肃顺对两宫太后互有扬抑,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知道慈安太后秉性宽厚和平,胸无大志,不懂朝政,尽可以蒙蔽,不足为虑。因之每每对慈安太后表面上敬重之诚,保持君臣之礼。
慈禧太后则不同,这是个厉害的角色,在肃顺看来,她和宋朝的章献刘皇后一样喜欢大权独揽,对她不能等闲视之,每欲裁抑。在慈禧看来,这是肃顺故意和她过不去。
肃顺对慈禧一直是严加防范。对于两官太后与什么人接触,谈些什么,极为注意,为此在宫里安插了奸细。
清朝的家法,太后偶尔可以垂询国事,此所谓“听政”。
但是,当两官提出以令印作为谕旨曾经过目的凭证时,肃顺表示:两宫太后只能令印,不能更易谕旨的内容,而且章奏不先呈览。
如果这样办,两宫听政,有名无实。慈禧太后坚持章奏呈览以及用御赐两印代替朱笔,于是,第二个回合是肃顺输了。
御史董元醇上奏“敬陈管见”一折,两宫太后将该奏折“留中不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