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在李悝变法、吴起变法之后,也正因为如此,秦国才吸取了魏楚两国的经验教训,不但秦孝公坚决支持变法,而且继任的惠文王,虽然处置了商鞅本人,却并没有废除商鞅的变法成果。
而法家变法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以君主任命官员权力为核心,建设起一套分层级的官僚行政体制,这样才能够削弱公室贵族的权利,才能有效调动起普通士人的积极性,才能做到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的实质,被之后历代秦国国君认真贯彻执行,秦国的公室贵族势力也就不断地减弱。其他国家的公室贵族势力虽然在变法期间受到抑制,之后却相当程度地进行了复辟反弹。
比方说战国后期着名的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就都是公室贵族成员,他们都掌握着一定的朝政大权,这显然不利于君主集权。
反观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惠王重用张仪,秦昭王起用范雎驱除四贵,庄襄王托国于吕不韦,秦王政信任李斯。秦国的公室贵族很少有把持朝政,形成与君主相抗衡的局面。
秦国的君主集权一路走来非常顺畅,正因为君主集权,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国的物质、军事力量,这是关东六国没法比拟的,也正因为如此,秦国才能逐一的灭掉关东六国。
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秦国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秦国的宗室贵族势力也降到了最低点。
战国时期,变法的国家很多,比如魏国用李悝,楚用吴起,韩用申不害、秦用商鞅等等,但最见成果的莫过于秦之商鞅。
商鞅变法,不但奠定了秦国统一的根基,而且对两千多年中华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才有“两千年政治,秦政也”及“百代都行秦政法”之类的说法。那么商鞅变法的始末是什么,他既然对秦国的贡献那么大,为何又落了被车裂的下场呢?
商鞅是卫国人,本名卫鞅,又名公孙鞅。最初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大约是侍从官之类),颇得赏识。公叔痤病重期间,魏惠王前来探视,他便乘机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可是魏惠王敷衍的态度告诉公孙痤,他并不打算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于是,公孙痤又说,大王如果不用商鞅,请务必将他杀掉,一旦被他国所用,后果很严重。魏惠王心想,这个公孙痤是不是神经错乱了,一会儿用,一会儿杀的,所以他把公孙痤的话从左耳进,右耳又出去了。
之后,公孙痤又赶紧派人去请商鞅。见面之后,他嘱咐商鞅赶快离开魏国,否则必遭杀身之祸。商鞅问为什么?公孙痤便把对魏惠王说的话告诉了商鞅,并且道歉说,自己为表忠心,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商鞅听了哈哈大笑,说既然魏惠王不打算用我,就更不会杀我了,先生切勿担心。
公孙痤这个人很有私心,他曾经挤走过吴起,这次如果不是感觉来日无多,他也不会举荐商鞅。只可惜他慧眼识珠,而魏惠王却不是伯乐,因此最终让商鞅这匹千里马溜达进了秦国。
其实秦国的变法起始于秦献公,秦献公曾经在魏国流亡二十九年,目睹了魏国因变法而强盛的全过程,所以他决心效仿魏国,图秦国之强。因此,秦献公在临死前,又将未竟之业托付给儿子孝公。
孝公召见商鞅,促膝长谈,发现商鞅确实在变法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以致于让他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但是孝公也清楚变法面临的难度,所谓变法就是革新,自然会受到保守派官员的阻挠,于是孝公先让商鞅去说服这些思想顽固的人。结果是孝公能预料到的,就是保守派顽固不化,所以商鞅在辩论败下阵来,而秦孝变法的决心却更加坚定。
公元前359年,商鞅公布了第一套改革令,主要分两个方面实施:
一是治安。就是建立基层什伍组织和治安联保制度,将百姓编于一个整体,告奸有赏,窝藏隐瞒者与犯人同罪,这样一来,犯罪分子就无处遁形。其实这个制度在献公时期已经实施,商鞅不过是进行了一下完善。
二将平民、贵族的地位变化与军功挂钩。针对平民,立战功受奖赏,地种的好,免除徭役,凡是经商破产或懒惰致贫者,一律充为官奴。针对宗室贵族,就是不得享有世袭的特权,需视军功而定,贵族如果没有军功,就会之前失去的地位,也就是所谓的富而不贵。相反,普通民众也可以凭军功得到荣华富贵的机会。
以上就是商鞅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十年之后,商鞅继续变法。
一是迁都,将秦国都城从雍城迁到咸阳。
二是分户,儿子成家后必须单过,不是怕儿子啃老,而是要小型化社会单元。
三是进一步推广县制,把小乡合并成县,共31个县,设置县令、县丞,县由中央直接管辖,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