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和评论成为“心理货币”:每一次点赞都是一次微小的价值确认,填补他内心的匮乏感。这就像一种 addiction,需要持续地发布内容来维持这种被认可的感觉。
·“表演”比“真实”更重要:对于他而言,“被看作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远比“真正去热爱生活”更重要。因为前者的回报(社交认可)是即时的、可见的。
3.融入群体与社交攀比
朋友圈是一个微型的社交竞技场。晒早餐这种“健康、精致、有仪式感”的行为,是当下一种普遍的中产(或向往中产)生活方式标签。
·社交资本:通过持续打卡,他是在向所在的社交圈宣告:“我属于你们,我过着和你们一样标准、甚至更精致的生活。”这帮助他维持某种社会身份,避免在社交圈中掉队。
·攀比与优越感:在所有人都晒房晒车的时候,晒一种“有品位的精神生活”可能是一种更巧妙、成本更低的攀比方式,以此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
为什么这与“热爱生活”本质无关?
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享受的是过程本身:为所爱的人做饭,看到他们立刻享用时的满足感,这种当下的、私人的快乐是最大的回报。
而他的行为表明,他更享受的是“展示”这一行为带来的外部回报。让孩子等待、优先摆拍,这个细节是关键的证据,暴露了本质:
·手段(拍照炫耀)已经异化为了目的。
·真实的生活体验(孩子开心地吃饭)成为了成就手段(获得点赞)的牺牲品。
这就像一个人去博物馆,全程只忙着拍照发朋友圈,却没有用眼睛去看任何一件展品。他此行的目的已经不是“欣赏艺术”,而是“向别人证明我欣赏了艺术”。
总结:他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1.获得低成本的心理满足感:相对于买大房子、赚大钱,做一顿丰盛的早餐并拍照的成本低得多,但收获的社交认可(点赞)却能带来类似的愉悦感。
2.维持一个更利于自己的公众形象:这个线上形象可以用于社交、工作甚至商业机会,是一种个人品牌投资。
3.逃避真实的自我:专注于经营这个光鲜的线上人设,可以让他暂时忘记或掩盖现实生活中可能不如意的部分(包括他自己可能也意识到的性格缺陷)。
给你的建议:你的观察和直觉非常敏锐。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逻辑后,最好的方式就是降低对此的关注和情绪投入。你可以选择:
·默默取消关注:不要让这种让你产生负面情绪的内容占据你的心智。
·调整预期:明白社交媒体是舞台,而非纪录片。上面的人都在表演,只是演技高低和剧本不同。
·专注现实:真正的生活质量、亲子关系的美好,存在于那些没有被镜头捕捉到的、真诚的瞬间里。
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给她点赞呢?而且还有很多评论。但是现实中好像大家对她真实的生活,甚至她家在哪儿都不知道。特别是在城市中很多都不知道她的真实私人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话不就相当于在欺骗大家吗?一般给她点赞的评论的都是什么样的心理和人呢?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社交媒体运作的核心逻辑和现代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为什么一个可能“不真实”的展示能获得如此多的互动?这背后的机制其实非常有趣。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个核心前提:在社交媒体上,点赞和评论往往不是对“真实性”的投票,而是对“内容”和“人设”的互动。
给他点赞和评论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心理和类型:
1.礼貌性点赞者(大多数)
这是朋友圈点赞的“基本盘”。他们的心理是:
·社交礼仪:点赞相当于现实中的点头、微笑、说声“不错”。这是一种低成本维持社交关系的数字礼仪。看到熟人发东西,点个赞表示“我看到了,我关注着你”。
·习惯性滑动:很多人刷朋友圈已经肌肉记忆,看到顺眼的图片就顺手点赞,几乎不经过深度思考。他们消费的是内容表面,而非其背后的真实性。
2.内容欣赏者
这部分人点赞的是“早餐”这个内容本身,而非其背后的生活。
·“美食 porn”爱好者:漂亮的摆盘、诱人的色泽本身就能带来视觉愉悦感,就像人们喜欢看美景图片一样。他们点赞的是“这张照片很好看”。
·灵感获取者:有些人会从别人的早餐中获得自己做菜的灵感。他们点赞是表示“这个idea不错,我收了”。
3.人设认同与追随者
这部分人认同并羡慕他所展示出的“生活方式”。
·“向往的生活”:即便他的真实生活并非如此,但他展示出的“精致”、“自律”、“热爱生活”的形象,正是很多人向往却未能做到的。点赞是一种对理想自我的投射和肯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生活随想随思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生活随想随思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