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与路径依赖:**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他们可能已经不知道除了“抢”之外,如何通过健康的方式(如建立真诚关系、努力工作获得所需)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对真实亲密关系的恐惧:**通过抢夺获得的关系,本质上是不平等、充满控制和操纵的,避免了真正亲密关系中需要的脆弱性、信任和付出。他们可能潜意识里害怕真正的亲密,而抢夺来的关系更容易控制,也更容易在失去兴趣后抛弃(然后寻找下一个目标)。
**总结来说:**
这样的人,其行为背后通常隐藏着**巨大的内心痛苦、深刻的自卑和严重的情感缺失**。他们通过“抢”来:
1.**获得虚假的优越感和价值感**(“我赢了/我比他强”)。
2.**体验扭曲的权力和控制感**(“我能操控你/决定你的得失”)。
3.**暂时平息嫉妒之火和占有欲**(“现在它是我的了”)。
4.**遵循其“资源匮乏”的错误世界观**(“抢过来我才不会吃亏”)。
然而,这种行为是**破坏性的、不可持续的,且无法真正解决他们的核心问题**。抢来的东西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幸福,反而会加深他们的孤立和不健康的人际模式,形成一个不断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的漩涡。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
***保持警惕和界限:**保护好自己的情感和财物,明确界限,不要轻易被卷入他们的游戏。
***避免卷入冲突:**不要试图与他们争论或“赢”过他们,这往往会激化矛盾。
***寻求支持:**如果他们的行为对你造成了困扰或伤害,寻求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的支持。
***理解但不纵容:**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是复杂的(源于痛苦),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的行为是正当的或应该被容忍。
这种行为模式往往根深蒂固,改变需要当事人有强烈的意愿和专业的心理干预。对于受害者而言,保护自己远离这种破坏性的能量至关重要。**真正的价值感来自内心的丰盈,而非外界的掠夺。那些需要通过抢夺来证明自己的人,内心往往住着一个从未被真正填满的空洞。**
为什么有的人别人的屎在他看来都是香的,自己的饭在他看来都是臭的?这是什么心理?
你描述的这种现象——“别人的屎香,自己的饭臭”——非常生动地刻画了一种**严重扭曲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偏差**。这种心理状态的核心是**极度的自卑、自我否定和对外界的病态理想化**,背后通常涉及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和深层需求。以下是具体分析:
---
###**一、核心心理机制**
1.**深度自卑与自我厌恶**:
*这类人内心存在**强烈的自我否定感**,认为自己“不配拥有美好”。即使客观上优秀,也会贬低自己的成就、外貌、关系或物品(“自己的饭臭”)。
*潜意识中,他们可能将“否定自我”与“安全”挂钩:贬低自己可以避免期待落空的失望,或防止他人批评(“我先说自己不好,别人就不能伤害我了”)。
2.**对外界的过度理想化(投射心理)**:
*通过将他人或他物完美化(“别人的屎香”),他们**逃避面对自身的不完美**。这种理想化本质是一种“心理投射”——把自己渴望但不敢争取的特质(如自信、魅力、成功),全部投射到他人身上。
***认知扭曲表现**:忽视他人缺点,放大他人优势;同时忽视自身优点,放大自身缺陷。
3.**“比较心理”的恶性循环**:
*习惯性将自己与他人对比,且永远处于“失败者”位置。这种比较不是为了进步,而是为了**反复验证“我不如别人”的自我预言**,强化自卑感。
---
###**二、潜在心理动因**
1.**早期创伤性经历**:
***严苛的成长环境**:如父母长期贬低、否定,或要求完美。孩子内化了“我永远不够好”的信念。
***情感忽视**:需求长期不被回应,形成“我的感受不重要”的认知,进而否定自我价值。
***被拿来与他人比较**:童年时常被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导致成年后自动延续此模式。
2.**病态的心理防御**:
***自我贬低作为保护伞**:通过主动贬低自己,预判他人的否定,以此避免被他人批评时的痛苦(“我先骂自己,你就没法伤害我”)。
***理想化他人以逃避责任**:认为“别人拥有的一切都是轻松得来的”,以此解释自己的“失败”,避免面对努力过程中的困难和风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生活随想随思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生活随想随思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