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客厅的落地窗,温柔地洒在我和林雪宁身上。她靠在沙发上,手轻轻地覆在微微隆起的小腹上,神情恬静地翻阅着一本关于新生儿护理的书。我则坐在地毯上,背靠着沙发,手里拿着一份海州港的物流报告,鼻尖萦绕着她身上淡淡的奶香和阳光混合的味道。
这段时间,是我踏入仕途以来,内心最安宁、最充实的日子。权力的喧嚣、会议的冗长、人际的复杂,似乎都被这个充满期待的小生命,隔绝在家的门外。我甚至开始有些贪恋这种,只属于丈夫和准爸爸的、纯粹的幸福。
然而,一阵急促尖锐的手机铃声,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瞬间划破了这份宁静。
来电显示的名字,让我的心猛地一沉——赵立春。
作为市长,若非十万火急,他绝不会在这个时间点,亲自打我的私人电话。
“市长。”我走到阳台,压低声音接起电话。
“江远同志,立刻到我办公室来一趟,”赵立春的声音,没有丝毫客套,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紧迫感,“‘大健康产业’的启动区选址,出大问题了。”
我的心,瞬间悬到了嗓子眼。
十分钟后,我站在了市长办公室那面巨大的海州市总体规划图前。赵立春站在一旁,面色凝重,指着地图的东部区域。
我的目光,顺着他的手指望去,瞳孔骤然收缩。
那里,是我和团队耗费了无数心血,最终确定的产业园最佳选址——城东老纺织厂地块。它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周边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后续扩展,是整个计划的“天元”之位。
而此刻,这块至关重要的“天元”,被一条粗暴的、鲜红色的手绘虚线,硬生生地圈了进去。而这条红线所代表的区域,旁边用马克笔标注着四个刺眼的大字——环湖新城。
这条红线,就像一道人为划下的楚河汉界,将我的产业蓝图,与一片崭新的钢筋水泥森林,隔绝开来。
“这是今天早上,钱振华同志提交的‘环湖新城’项目一期规划草案。”赵立春的声音,听不出喜怒,“你应该知道,他是这个项目的总指挥。”
钱振华,常务副市长。
这个名字,像一块巨石,重重地压在了我的心上。
如果说,海州的官场是一盘棋,那么钱振华,无疑是“本土派”中最重的一枚“车”。他从基层乡镇一步步干上来,在海州经营了三十多年,根基深厚,门生故旧遍布财政、国土、规划等所有关键部门。他行事风格强硬,讲究绝对的权威,是市政府里,一块谁也绕不开的“压舱石”。
半小时后,市政府一号会议室,气氛压抑得仿佛凝固。
长条会议桌的两侧,泾渭分明。一边,是以钱振华为首的,发改、财政、国土、规划等几个实权部门的一把手。另一边,则是我和我的团队,显得有些形单影只。
钱振华年近六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眼神锐利得像鹰。他慢条斯理地喝了口茶,将茶杯重重地放在桌上,发出一声清脆的撞击声,也拉开了这场交锋的序幕。
“江远同志,”他开口了,声音洪亮,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你的‘大健康产业’规划,我看过了。想法很好,格局也很大。但是,”他话锋一转,变得凌厉起来,“远水,解不了近渴!”
他用指关节,敲了敲桌上那份“环湖新城”的规划图。
“我这个方案,很简单,也很直接。城东那块地,进行商业开发,公开挂牌拍卖。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光是土地出让金,就能为市财政,立刻带来不低于三十个亿的现金流!这笔钱,能解决多少民生问题?能填上多少财政窟窿?”
“项目启动后,建筑、建材、装修、运输……能直接或间接,为海州创造上万个就业岗位!这,是实实在在的GDP,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
他的话,掷地有声,每一个字,都精准地敲打在在座许多人的心坎上。财政局长和国土局长,都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而你的‘大健康产业’呢?”钱振华的目光,像利剑一样刺向我,“画的饼很大,听起来也很美。但产业培育需要多久?五年?十年?企业引进来,能产生多少税收?能解决多少就业?这些,都是未知数!我们不能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放弃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
钱振华的逻辑,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在“短期效益”和“财政现实”这两座大山面前,任何长远的战略规划,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我深吸一口气,知道此刻,我不能退。
“钱市长,”我迎着他的目光,平静地开口,“我同意,我们确实需要解决眼前的困难。但我们更要思考,海州的未来,到底要走向何方。”
“我们不能总靠着卖祖宗留下的地,来维持表面的繁荣。这种模式,无异于饮鸩止渴。当土地卖完了,我们的支柱又在哪里?‘环湖新城’建得再漂亮,如果里面没有足够的高收入人群来支撑,最后会不会变成一座‘鬼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被甩后,我上岸教育局开始逆袭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被甩后,我上岸教育局开始逆袭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