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水师在蒲津渡的黄河波涛中初试啼声,标志着这个北方政权开始将触角伸向广阔的蓝色疆域。
然而,陈远的野心远不止于内河。他的目光,早已越过巍峨的太行山,投向了烟波浩渺的东海,乃至更遥远的重洋。
在清廷严密封锁、陆路商道艰难的情况下,开辟海上通道,获取战略物资,引进先进技术,成为打破困局、实现国力跃升的关键一环。
一场以海贸为媒介,以技术引进为目标的秘密行动,在柳如是的精心策划下,悄然启动,其目标直指东瀛与西洋。
一、 海贸通东瀛,破冰觅硫磺
这一日,太原晋王府密室内,柳如是正向陈远汇报一项绝密计划的进展。
桌上铺开一张手绘的东亚海图,上面标注着复杂的航线和物产符号。
“王上,与郑家的秘密商道已初步打通,然郑芝龙此人首鼠两端,要价高昂,且难以完全信赖。为打破封锁,获取足量硝石硫磺(火药核心原料),臣妾以为,需另辟蹊径。”
柳如是手指点向海图上的一个岛链,“东瀛倭国,盛产硫磺,且其国实行锁国,仅开放长崎一港与荷兰、中国通商。此乃天赐良机!”
陈远目光锐利:“倭国?前明倭患记忆犹新,且其幕府闭关锁国,如何通商?”
柳如是成竹在胸:“王上明鉴。
正因其锁国,官方渠道难行,方可利用民间海商之力。
臣妾已通过可靠渠道,联络上数支活跃于东南沿海、与倭国有贸易往来的海南商帮。彼等常以生丝、瓷器、药材等物,换取倭国白银、铜料、以及……硫磺。”
她压低声音:“臣妾已遣心腹,携重金及王上手书,密会海商首领。
许以官方特许贸易权及免税优惠,由其组织船队,挂靠商号,避开郑家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耳目,直航长崎。
以我山西特产之优质铁矿砂、党参、黄芪等物,换取倭国上等硫磺,并尽可能收购其铜料(铸炮所需)及倭刀工艺。
首批三艘海船,已借南风扬帆东渡,若一切顺利,秋后即可满载而归。”
陈远眼中闪过赞许之色:“此计大善!倭国硫磺,品质上乘,若能稳定输入,我军火药威力可增三成!
且此渠道隐秘,可避清廷耳目。
此事由你全权负责,所需银钱,由内帑直接拨付,务必成功!”
二、 西洋技术引,重金聘匠师
与此同时,另一条更为隐秘、目标更为远大的技术引进线路,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柳如是深知,仅靠自身摸索和消化明末技术,进步终有极限。
而此刻的西洋,尤其在火炮铸造、航海、钟表机械(精密加工基础) 等领域,已有独到之处。
必须师夷长技,方能加速超越。
“王上,另一要务,乃引进西洋技艺。”
柳如是的手指移向海图上的澳门、台湾(此时为荷兰人占据)等地,“澳门有葡萄牙人盘踞,台湾有荷兰人筑城,彼等船坚炮利,麾下不乏精通火炮、造船、测量之匠师。
即便其核心技艺秘而不宣,然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或可招募一些不得志的工匠、甚至是被俘的熟练工人。”
陈远沉吟道:“西人狡黠,且与我言语不通,信仰各异,此事需格外谨慎。”
“王上所虑极是。”
柳如是道,“臣妾已命人潜伏广州、澳门,通过十三行旧关系,暗中接触一些为洋商服务的通事(翻译) 和华人教徒。
许以重利,由其穿针引线,设法招募。
目标有三:”
“一为铸炮师。
尤擅铸青铜炮或大型铁炮者,知其配料、模铸、镗孔之法。”
“二为造船匠。
熟知西式帆船(特别是盖伦船)结构、龙骨铺设、帆索系统者。”
“三为钟表匠或机械师。
此等人精通齿轮、螺杆、刻度,于精工制造、火器瞄准具制造大有裨益。”
她继续道:“此外,臣妾已下令技研所,设法高价收购西洋书籍,尤其是涉及几何、测量、历算、火器之书,命通晓夷文之士(如先前投奔的传教士后人)加紧翻译,或可窥其门径。”
陈远拍案决断:“好!此事亦由你统筹。
可告知对方,凡有真才实学者,入我大陈,授技监官职,赐宅邸,俸禄倍于西洋,更有重金酬功。
若能带来图纸、器具,另有厚赏!
但要严加甄别,防其刺探,入境后,需在技研所监督下工作。”
三、 双管齐下,初见成效
在柳如是卓有成效的运作下,这两条秘密战线很快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东瀛方面:三个月后,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一支悬挂着“福盛昌”商号旗帜的小型船队,悄然驶入了黄河口一处隐秘的港湾。
船上满载着从长崎换回的上千石上等硫磺、数万斤倭铜,以及几十柄作为样品的倭刀。随船而来的,还有两名被高薪聘请的倭国炼钢匠人(以私人身份受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只手覆明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只手覆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