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万国同春”盛宴的恢宏余韵尚未完全散去,紫禁城内又悄然酝酿起另一场更为盛大、且饱含深意的庆典。这一次,并非为了彰显国威,亦非为了睦邻友好,而是源于宇文渊一个极其个人化、却无比坚定的决心——他要为结发妻子、与他并肩开创并守护这太平盛世的皇后陈微儿,举办一场史无前例的寿辰庆典。
时值陈微儿四十华诞将至。一日退朝后,宇文渊与太子宇文宸在御书房议事毕,看着窗外春色盎然,忽然心生感慨,对太子道:“宸儿,朕近日时常回想,自你母后嫁入东宫,至今已二十余载。这其间,历经多少惊涛骇浪,生死考验。若无你母后在侧,运筹帷幄,安定内外,更数次于危难中救护朕躬,恐无今日之盛世,亦无朕之今日。” 他语气低沉,目光悠远,充满了对往昔的追忆与对妻子的深深感激。
太子宇文宸恭敬答道:“父皇所言极是。母后贤德,智慧深远,于国于家,功勋卓着,天下臣民无不感念。儿臣自幼受母后教诲,方能明理知事。母后华诞,确应隆重庆贺,以表天下感戴之心。”
宇文渊颔首,眼中闪过一丝决然:“朕意已决。不仅要庆贺,更要办一场旷古烁今、配得上你母后之功绩的寿辰盛典!朕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永能有今日,皇后陈微儿,居功至伟!”
朝堂波澜,力排众议
然而,当宇文渊在次日的常朝上,提出欲为皇后举办极其隆重寿辰,并敕令各省制备贺仪、万民同庆的设想时,果然在朝堂之上激起了波澜。以几位素重“礼制”、观念保守的老臣为首,纷纷出列谏阻:
“陛下!皇后娘娘贤德,臣等深知。然祖宗规制,皇后寿辰,虽有庆典,然规模仪制,皆有定例。若逾制太过,恐非国家之福,亦恐娘娘盛德,反受物议啊!”
“是啊,陛下!如今虽四海升平,然国库用度,当以军备民生为先。如此大兴庆典,耗费必巨,若引得民间效仿奢靡之风,岂不有损陛下与娘娘勤政爱民之声誉?”
甚至有言词激烈者,引经据典,暗讽此举有“女宠过盛”之嫌,近乎“褒姒烽火”之喻。
宇文宸在丹陛下听着,眉头微蹙,却未立即发言,他深知父皇心意之坚,亦在等待最佳时机。
宇文渊端坐龙椅,面色平静,目光却如寒星扫过众臣,待反对之声稍歇,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众卿之忧,朕岂不知?然尔等只知礼制旧例,可知‘情’字为何物?可知‘功’字如何衡量?”
他站起身,步下丹陛,走到御案前,拿起一份奏章,沉声道:“皇后于朕,非止中宫之主,更是肱骨之臣,救命恩人!昔年朕身中奇毒,命悬一线,是皇后不眠不休,亲尝汤药,将朕从鬼门关拉回!昔年朝局动荡,内忧外患,是皇后献计献策,稳定乾坤!昔年开设女学、革新政令,遭天下非议,是皇后与朕并肩,力挽狂澜!这万里江山,锦绣社稷,有一半是皇后的心血!尔等今日,竟以区区礼制、些许耗费,来质疑朕为功臣、为发妻庆贺之心?”
他越说越是激动,声震殿宇:“至于奢靡之风?朕与皇后,平生节俭,宫中用度,皆有定规。此次寿辰,朕之内帑出七成,国库只需象征性拨付!且朕已下旨,寿辰期间,减免天下赋税一成,赦免轻罪,与民同乐!此非劳民伤财,乃与民共庆太平!若有人再敢以迂腐之见,妄议中宫,休怪朕不顾君臣之情!”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宇文渊这番掷地有声、情理兼备的言语,加之那凛然的帝王威压,顿时让所有反对者噤若寒蝉,冷汗涔涔。他们这才恍然,皇帝对皇后的敬爱依赖,已远超寻常帝后之情,更夹杂着对并肩战友的深厚情谊与无限感激。太子宇文宸此时适时出列,朗声道:“父皇圣明!母后之功,天日可表。儿臣愿捐输东宫一年用度,共襄盛举,以表孝心!” 有了太子带头,一众原本中立或心中赞同的大臣纷纷附议,局面瞬间扭转。
倾举国之力,筹备盛典
圣意既定,再无阻碍。一道道旨意自宫中发出,通传天下:
恩泽万民:敕令皇后寿辰前后一月为“嘉月”,减免全国赋税一成,赦免非十恶之轻罪,各地设粥棚、施医药,七旬以上老者赐肉帛。
普天同庆:命各州府县,皆需张灯结彩,举办灯会、庙会等庆祝活动,万民同乐。
贺仪入京:允许各地官员、士绅、百姓自愿敬献贺仪(严禁摊派),但要求“重意不重价”,可呈当地特产、手工艺品或歌功颂德之诗文画卷,择优送入京师。
宫廷盛筵:宫中筹备极尽隆重之庆典,不仅宗室勋贵、文武百官、命妇外戚,更特邀各地耆老代表、有功学子、杰出工匠、乃至寻常巷陌的百岁人瑞、五世同堂之家主入宫观礼,以示皇恩浩荡,与民同乐。
整个大永王朝都为之动员起来,民间欢欣鼓舞,感念皇后仁德,各地敬献的贺仪如潮水般涌入京城,其中不乏巧思妙构、充满真挚情感的佳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后,娘娘蛊惑了疯批陛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后,娘娘蛊惑了疯批陛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