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赋:浸在时光里的暖灯盏
初冬的雪总来得悄无声息,我坐在旧书桌前整理祖父的行医笔记,指尖刚触到泛黄的纸页,就觉出些暖意——许是炉火正旺,笔记边缘的墨迹已有些晕染,其中一页用毛笔写的“治贫者当减其费,疗老者当缓其药”,字里行间裹着的软意,像灶上温着的姜枣茶,明明是淡极了的滋味,却又在心里漫着不肯退。风从窗缝钻进来,带着巷口包子铺的热气,吹得笔记轻轻晃,页间夹着的干枯艾草,是二十年前祖父给邻村王阿婆治风湿时采的,那时他摸着我的头说“行医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人少些疼”,话里的悲悯,像雪夜里的灯盏,轻轻亮着,不晃,却暖得让人心里发颤。
七岁那年的初冬,我被送到鲁南乡下的祖父家。祖父的药铺在镇东头,木招牌上“济世堂”三个字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柜台后的药柜从地板顶到天花板,每个抽屉上都贴着药材的名字,拉开时满是苦香。每天清晨,祖父都会先熬一炉艾草水,说“冬天冷,艾草能驱寒,给路过的人暖暖手”。有次我趁祖父不注意,偷偷把艾草水倒进院子里,想省下药材玩过家家,祖父没怪我,只是牵着我的手去后山采艾草,“艾草不值钱,可对冻手的人来说,就是救命的暖。人活着,不能只想着自己”。那天的雪落在祖父的肩上,把他的白发染得更白,他的手掌糙得像树皮,牵着我的手,也牵着那筐刚采的艾草——原来悲悯不是轰轰烈烈的付出,是藏在艾草里的暖,是落在掌心里的疼,像祖父的药铺,像木招牌的“济世堂”,不声张,不炫耀,却把日子里的善,都浸在了时光里。
小学三年级,学校组织“职业体验日”,祖父带着他的药箱来学校,教我们辨认常见的药材,给我们讲“医者仁心”的故事。有个同学问“祖父,治不好病人怎么办呀?”祖父笑着说“治不好也要尽力,哪怕只是给病人倒杯热水,陪他说说话,也是帮衬”。那天,祖父还教我们用艾草做“暖手包”,我把做好的暖手包送给班里最瘦小的同学,他握着暖手包说“真暖和,像爷爷的手”。活动结束时,老师给祖父颁发了“爱心导师”的证书,我拿着证书跑回家,祖父摸着我的头说“咱囡囡也懂心疼人了,以后要像艾草一样,给人送暖”——原来悲悯是能传递的善,是从祖父的药箱,到学校的课堂,从艾草暖手包,到同学的笑容,像一根暖乎乎的线,把日子里的疼都串了起来,慢慢浸在成长的日子里。
初中时,我开始跟着祖父读《本草纲目》,“慈乌反哺,羔羊跪乳,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字句里的悲悯,像祖父药铺的艾草香,淡得像雾,却又绕着心尖不肯散。有次镇上的李爷爷得了重病,家里穷得拿不出钱抓药,祖父就每天背着药箱去他家,免费给他看病送药,还自掏腰包买营养品。我跟着祖父去了几次,看到李爷爷躺在床上,瘦得只剩骨头,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祖父给李爷爷把脉时,眼里满是软意,“会好的,慢慢来,有我在”。后来李爷爷还是走了,走之前拉着祖父的手说“济先生,这辈子欠你的,下辈子还”,祖父红着眼眶说“不欠,能陪你走最后一段路,就好”。从那以后,我每次读《本草纲目》,都会想起李爷爷的模样,想起祖父红着眼眶的样子,心里的悲悯像潮水一样漫上来——原来悲悯是藏在心里的疼,是能为别人的苦难掉眼泪的软,是不管能不能治好病,都愿意陪在身边的善,像《本草纲目》的字句,像祖父的药箱,把日子里的疼都浸进了文字里。
高中时,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我却依旧会在周末抽出时间,帮祖父整理药铺的药材。有次来了个外地的流浪汉,冻得浑身发抖,还发着高烧,祖父赶紧把他扶到火炉旁,给他熬了姜枣茶,又拿了退烧药给他吃。流浪汉喝完茶,握着祖父的手说“先生是好人,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祖父笑着说“出门在外都不容易,能帮一把是一把”。我看着流浪汉感激的眼神,忽然懂了,悲悯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是平等的心疼,是不管对方是谁,都愿意伸出手的善。从那以后,每当我看到需要帮助的人,都会想起祖父的话,像他一样,尽自己所能去帮衬。有次我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老人笑着说“小姑娘真好”,我心里像喝了姜枣茶一样暖——原来悲悯是藏在小事里的善,是能让人心里发暖的疼,是不管帮多帮少,都愿意付出的软,像祖父的姜枣茶,像公交车上的让座,把日子里的善都浸在了时光里。
大学时,我去了外地学医,每次放假回家,都会先去祖父的药铺帮忙。药铺还是老样子,木招牌的“济世堂”依旧挂在门口,药柜的抽屉还是那么多,只是祖父的背更驼了,头发更白了。有次我给病人抓药,不小心拿错了药材,祖父赶紧纠正,还跟病人道歉,“是我没教好孙女,您别介意”。病人笑着说“济先生别这么说,小姑娘也是好心”。事后,祖父跟我说“行医最怕出错,因为咱们手里握着的是人的命,一点都不能马虎。对病人的悲悯,就是对生命的敬畏”。我看着祖父严肃的眼神,忽然明白了“医者仁心”的真正含义——原来悲悯是对生命的敬畏,是不管什么时候,都不敢马虎的认真,是能为自己的错误道歉的勇气,像祖父的药铺,像他的行医笔记,把日子里的敬畏都浸在了时光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昔: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昔: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