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查这个柳林村的位置,还有这个手机号!”云清朗下令。
调查结果很快出来:柳林村是位于邻省山区的一个偏僻村落,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那个手机号码目前处于关机状态,登记信息模糊。
“看来,我们有必要去一趟这个柳林村了。”陈默看着地图上那个被群山环绕的小点,沉声道。
“我去。”云清朗毫不犹豫,“这边对老赵头的监视和调查不能停,你留下坐镇。我和二狗去,以走访调查的名义,不会打草惊蛇。”
计划迅速制定。云清朗和王二狗第二天一早便驱车前往数百公里外的柳林村。路途遥远,越靠近目的地,山路越是崎岖难行。一路上,云清朗都在思考,郑远方与这个柳林村,与这个“赵王氏”究竟是何关系?为何在最后时刻,要将这个线索留给儿子?这与静心师太、与老赵头又有什么关联?
经过近一天的颠簸,在傍晚时分,他们终于抵达了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柳林村。村子很小,显得宁静而闭塞。他们很容易就打听到了“十七组”的位置,那是在村尾靠近山脚的地方,只有零星几户人家。
他们找到了门牌上写着“十七组-3”的院落。这是一座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砖瓦房,比村里其他一些新建的楼房显得朴素许多,但收拾得干净整齐,院角种着些蔬菜,几只鸡在悠闲地踱步。一个头发花白、身形清瘦、穿着朴素但眼神澄澈的老妇人,正坐在院中的小凳上择菜。
云清朗和王二狗对视一眼,走上前,礼貌地询问:“您好,请问是赵王氏阿姨吗?”
老妇人抬起头,打量着这两个风尘仆仆的不速之客,脸上并没有太多惊讶,只是平静地点点头:“是我。你们是?”
“我们是……郑远方的朋友。”云清朗斟酌着开口,仔细观察着老妇人的反应。
听到“郑远方”这个名字,老妇人择菜的手停顿了一下,眼神瞬间变得复杂,有追忆,有痛惜,也有一丝了然的悲伤。她轻轻叹了口气:“小方子……他,到底还是出事了,是吧?好久没他消息了,我就猜到了……”
她放下手中的菜,站起身,示意云清朗他们进屋说话。
屋内陈设简单,但一尘不染。堂屋的正墙上,挂着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是一个面容俊朗、眼神带着几分野性的年轻男子。云清朗注意到,这男子的眉眼,与郑远方竟有五六分相似。
赵王氏注意到云清朗的目光,缓缓道:“那是我儿子,赵刚。也是……小方子的结拜兄弟。”
结拜兄弟?云清朗和王二狗都吃了一惊。这层关系,从未在任何资料中出现过!
“小方子,是苦孩子出身。”赵王氏给他们倒了水,声音平静地开始讲述,仿佛在说一个很久远的故事,“他老家发大水,爹妈都没了,他一路流浪到我们这边,饿晕在村口。是刚儿把他背回来的,我瞧着可怜,就收留了他。他和刚儿同吃同住,感情好得像亲兄弟,后来就拜了把子。刚儿比他大两岁,一直很照顾他。”
她的目光投向墙上的照片,充满慈爱和深深的哀伤:“后来,两个孩子长大了,不甘心窝在山村里,就一起出去闯荡。刚开始那几年,还挺好,互相帮衬着。可后来……大概是运气不好,也可能是走了歪路,刚儿在外面跟人打架,失手……没了。那时候,小方子也在场,他侥幸没事,但受了很大刺激。”
云清朗心中震动,郑远方竟然还有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去!一个结拜兄弟,而且是因意外惨死的兄弟!
“刚儿走了以后,小方子像变了个人,消沉了很久。后来他离开了这里,说是要出去挣大钱,报答我的养育之恩。”赵王氏的眼中泛起了泪光,“他确实时不时会寄钱回来,也回来看过我几次,每次回来,都穿得光鲜,但眉头总是锁着,心事重重的样子。我问他在外面做什么,他只说做生意,让我别操心。”
她顿了顿,看着云清朗:“我知道,他肯定走了不少弯路。他最后一次来看我,是大概一年前,那时候他精神很不好,坐立不安的。他留下一个厚厚的信封,说如果他以后出了什么事,来不及照顾我,这些钱够我养老。他还说……如果他真的回不来了,万一有一天,有信得过的人拿着他留下的东西来找我,就让我把……把刚儿留给他的那样东西,交给来人。”
“赵刚留给他的东西?”云清朗追问,“是什么?”
赵王氏站起身,走进里屋,过了一会儿,拿着一个用油布包得严严实实的小包裹走了出来。她小心翼翼地打开油布,里面是一个老式的牛皮笔记本,看起来年代久远,边角已经磨损。
“这是刚儿留下的日记本。”赵王氏将笔记本递给云清朗,声音有些哽咽,“刚儿走后,小方子整理他遗物时发现的,他一直留着,说是个念想。他最后一次来,特意交代了这个。我不知道里面写了什么,我也不识字。小方子说,这东西,可能关键时候能保命,或者……能赎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槐荫巷17号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槐荫巷17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