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和十三年,秋末时节,太阳渐渐西沉,余晖洒落在蓝田县的峣山上,将整座山峰染成了一片琥珀色。峣山作为秦岭的支脉,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横亘在关中平原与楚地之间,雄伟壮观。
站在山脚下,远远望去,那蜿蜒曲折的古道犹如一条巨龙,沿着山势向东南方向延伸而去。这条古道便是连接长安与荆楚的武关道,也就是着名的蓝关古道。它穿越了重重山峦,历经岁月沧桑,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和人间悲欢离合。
商队沿着古道缓缓前行,领头的老商人姓刘,名福生,字寿昌,是长安城里有名的“福生记”商号老板。他此行是要去荆楚一带贩卖丝绸和瓷器,商队里有二十多个伙计,挑着沉甸甸的担子,赶着几头驮货的驴子。队伍末尾,一只黄犬正吐着舌头,尾巴翘得高高的,时不时凑到刘福生脚边蹭一蹭。
这只黄犬是刘福生三年前从蓝桥镇的一个猎户手里买下的。当时的它,身形瘦小,仿佛一阵风就能将其吹倒,身上的皮毛也因长期营养不良而显得黯淡无光,皮包骨头的模样让人不禁心生怜悯。然而,就是这样一只看似羸弱的小狗,却拥有一双格外机灵的眼睛,犹如两颗黑宝石般闪闪发光。
刘福生见到这只小狗时,心中顿生怜悯之情,于是毫不犹豫地将它买了下来,并给它取了个响亮的名字——“虎子”。从那时起,虎子便成为了刘福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与他形影不离。
虎子不仅聪明伶俐,还十分通人性。它似乎能够理解刘福生的每一个指令和意图,每天都忠实地跟随着他走南闯北。无论是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还是在荒无人烟的山路上,虎子始终陪伴在刘福生身旁,成为他最可靠的伙伴。
在商队中,虎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会帮助刘福生看管货物,防止货物被盗或丢失;当驴子偷懒不肯前进时,虎子会用它那小小的身躯去驱赶驴子,让它们继续前行;到了夜晚,当其他人都进入梦乡时,虎子会坚守在营地周围,警惕地注视着四周,一旦有野兽试图靠近偷取货物,它便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将其赶走。
由于虎子的出色表现,商队里的伙计们都对它喜爱有加,亲切地称它为“虎子哥”。这个称呼不仅体现了大家对虎子的尊重,更表达了他们对这只聪明可爱的黄犬的深厚感情。
“福生哥,前面就是七盘坡了,过了七盘坡就是蓝桥镇,今晚可以歇脚了。”一个伙计指着前方的山路说。
刘福生抬头望去,七盘坡的山路蜿蜒曲折,像一条盘在山上的巨龙。他点了点头,对伙计们说:“大家加把劲,天黑前一定要到蓝桥镇。”
商队继续前行,虎子依然走在队伍末尾,时不时回头看看,确保没有伙计掉队。走到七盘坡的半山腰,刘福生觉得有些累,便找了块大石头坐下,歇了口气。虎子也凑了过来,趴在他脚边,伸着舌头喘气。
“虎子,你也累了吧?”刘福生摸了摸虎子的头,从怀里掏出一块干粮,掰成小块喂给它。
虎子摇着尾巴,把干粮吞进肚子里,然后抬起头,用眼睛看着刘福生,仿佛在说:“谢谢主人。”
刘福生笑了笑,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对伙计们说:“继续走吧,天黑前要赶到蓝桥镇。”
商队继续前行,虎子依然走在队伍末尾,警惕地望着四周。走到七盘坡的顶端,刘福生回头望去,只见商队的队伍像一条长蛇,沿着山路蜿蜒而下,消失在远处的山林中。
“福生哥,你看,前面就是蓝桥镇了!”一个伙计指着前方喊道。
刘福生抬头望去,只见蓝桥镇的轮廓在夕阳下若隐若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火气。他心中一喜,加快了脚步。
走到蓝桥镇的入口,刘福生看到路边有一个茶摊,便走过去,坐在竹椅上,要了一杯茶。虎子也跟着走了过来,趴在他脚边,伸着舌头喘气。
“老板,这茶多少钱一杯?”刘福生问。
“五文钱一杯。”老板笑着回答。
刘福生付了钱,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只觉得茶香四溢,沁人心脾。他抬头望去,只见蓝桥镇的街道两旁摆满了摊位,卖着各种小吃和日用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福生哥,我们先找个客栈住下,明天再去买丝绸和瓷器吧。”一个伙计说。
刘福生点了点头,站起身来,付了茶钱,带着伙计们去找客栈。虎子依然走在队伍末尾,时不时回头看看,确保没有伙计掉队。
走到客栈门口,刘福生看到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福来客栈”四个大字。他推开门,走了进去,只见客栈里摆着几张木桌,几个伙计正在打扫卫生。
“老板,还有房间吗?”刘福生问。
“有,有,楼上还有两间空房。”老板笑着回答。
刘福生付了房钱,带着伙计们上了楼,选了两间相邻的房间。虎子也跟着走了上来,趴在刘福生的房间门口,伸着舌头喘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陕北民间故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陕北民间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