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弦齐响,三千支弩箭如飞蝗般罩向迂回的蒙古骑兵。这些弩箭的射程虽然只有一百五十步,但在这个距离上,精准度和穿透力都达到了极致。箭簇轻松撕开皮甲,射穿马颈,迂回的骑兵小队瞬间人仰马翻。
更致命的是,这些弩箭的箭杆里,藏着王瑾的暗桩特制的标记粉。中箭的战马和伤员,无论逃到哪里,都会留下只有猎犬能追踪的气味。这是皇帝陛下从后世示踪剂技术中得到的灵感。
也先的中军大帐内,一名传令兵连滚带爬地冲进来:太师!左翼也失败了!明军早有埋伏!
也先脸色铁青,但他还没输。他还有最后一招——中军的一万精锐,也是最忠于他本人的怯薛军。这支部队装备着从西域买来的锁子甲和弯刀,战斗力冠绝草原。传令怯薛军,他一字一顿,下马,步战!从正面强攻壕沟!
这是破釜沉舟的打法。骑兵下马,等于放弃了最大的优势,但也能避开铁丝网的阻碍,用人数优势硬啃明军阵地。怯薛军每一名战士都是死士,他们相信,只要冲进壕沟,与明军短兵相接,那些火器就派不上用场了。一万死士,抱着必死的决心,向明军阵地发起了最后的冲锋。
石彪在观测台上看到了这一幕,脸色终于凝重起来。他想起皇帝陛下在讲武堂的最后一课:系统再精密,也怕不要命的。当敌人用命来填的时候,考验的就是你们这些指挥官的应变能力。
传令,他深吸一口气,第一旅退入第二道壕沟,点燃。
传令兵一愣:将军,现在就点?现在点。
第一道壕沟内,明军士兵迅速后撤。他们一边退,一边将腰间的水囊里的水洒在壕沟底部。水流入沟底的暗槽,槽内是王瑾秘制的发火药——一种遇水即燃的化学混合物,配方只有皇帝陛下、王瑾和石彪三人知道。
怯薛军冲进壕沟的瞬间,沟底腾起幽蓝色的火焰。这不是普通火,而是掺了白磷和油脂的毒火,水浇不灭,土掩不熄。冲进壕沟的蒙古勇士瞬间被火焰吞噬,惨叫声惊天动地。更恐怖的是,火焰顺着沟底的地道,迅速向第二道壕沟蔓延。
但第二道壕沟里的明军,早已撤入第三道壕沟。这是皇帝陛下设计的三层套娃防御体系。敌人以为攻破了第一道防线,其实只是踏入了死亡陷阱。等他们突破第二道,第三道壕沟里的士兵已经装填好弹药,严阵以待。
也先终于崩溃了。他眼睁睁看着自己最精锐的怯薛军在壕沟里被烧成焦炭,那些冲过火焰的残兵,又被第三道壕沟里的排枪打成筛子。五万铁骑,在钢铁、火药和工程学构筑的死亡迷宫中,损失了足足一万五千人。而明军的伤亡——他举着千里镜拼命搜寻,只看到壕沟里躺着不到百具明军尸体。
太师!撤吧!身边的万夫长哭喊道,再打下去,全完了!
也先没有说话。他看着远处那三座毫不起眼的壕沟,看着壕沟后那座水泥炮台,看着炮台上飘扬的日月龙旗,忽然想起了三年前在草原上流传的一个说法——大明的年轻皇帝,是个懂妖法的匠人。那不是妖法。那是他从未见过的战争科学。
撤……他艰难地吐出这个字,仿佛吐出了自己的心脏。撤退的号角响起,蒙古骑兵如退潮般向后涌去。但他们还没跑出多远,后方突然传来隆隆炮声——是居庸关方向。郭登的援军到了,十二门红衣大炮正在轰击瓦剌后队。腹背受敌,兵败如山倒。
石彪站在观测台上,直到最后一个蒙古骑兵消失在视野里,才缓缓放下千里镜。传令,打扫战场。统计战果,救治伤员。他顿了顿,还有,把那支射伤斥候的狼牙箭,用盒子装好,快马送回京城。陛下会想看看的。
战场上的硝烟还未散尽,第一师的士兵们开始有条不紊地清理战场。他们分成小组,每组有专人负责搜集完好的弩箭——这些箭杆上的暗纹是重要情报源。有人负责登记阵亡同袍的姓名,将铭牌取下统一保管。还有人用石灰粉在战场上画格子,按格子统计敌军尸体数量。
这是皇帝陛下定的规矩——战后统计必须精确到个位数。因为只有精确的数据,才能用于下一次战争的模型优化。
然而,就在这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背后,阴影正在蔓延。宣府城内,郭登的士兵在搜捕平波王府暗桩时,发现了一封未送出的密信。信上只有一句话:堺港炮响,京东路断,可动。
而千里之外的京城,兵部值房内,朱祁镇正盯着石彪送来的战报。他看得很仔细,每一组数字都记录在案。但当他的目光移到弩箭消耗那一栏时,瞳孔微微收缩——报告显示,左翼第二旅发射的三千支弩箭中,有十二支的暗纹编号,属于上月西山工坊报废的那一批。
那批报废品,本该在工部监官的押送下运往南京回炉重铸,怎么会出现在宣府前线?
王瑾。朱祁镇头也不抬,声音冷得像冰,查一下,上个月押运报废弩箭的是谁,走的水路还是陆路,沿途在哪些驿站停留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基建录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明基建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