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的雪,似被风撕碎的素笺,载着朱棣最后一缕不甘沉寂的英魂,飘越万水千山,轻轻落在南京皇城的琉璃瓦上。那雪片沾在檐角时,还带着西域的凛冽,却在御书房窗棂透出的暖光里,悄无声息地融成了水珠 —— 恰如这帝国看似稳固的表象下,藏着一丝难以言说的紧绷。
“迅电系统” 的铜线正沿着驿道蔓延向各州府,铜线里奔涌的电流像帝国的血脉,把江南的粮情、北疆的军情瞬息传至中枢;格物书院的青砖殿宇里,学子们还在为 “蒸汽机要优先用于农耕还是航运” 争得面红耳赤,木桌上摊开的图纸沾着墨汁与茶渍,满是鲜活的烟火气。可这些热闹,都穿不透御书房里那股日渐浓郁的草药味,更散不去萦绕在朱允炆心头的、关于 “终结” 的紧迫感。
他抬手去翻案头的奏章,指节在宣纸上顿了顿 —— 那轻微的颤抖,像初春湖面未化尽的薄冰,被他飞快地掩饰过去。可徐妙锦递参汤时眼底藏不住的忧色,太医令每周三次躬身请脉时愈发凝重的神色,还有他自己夜里常被心口闷痛惊醒的滋味,都在无声地叩着他的耳膜:属于朱允炆的时间,不多了。或许该说,属于那个曾是土木工程师朱墨的灵魂,在这大明朝的躯壳里,快要走到尽头了。
朱允炆起身走到墙前,那幅《坤舆万国全图》占了整面墙,羊皮纸被裱得平整,上面用朱砂标着大明的疆域,用靛蓝画着茫茫大洋,可他的目光却穿透了纸面,落在了更遥远的、连墨色都无法描摹的深空里。他想起从前跟墨衡在书院后院看星,说要让大明的船开到木星轨道;想起跟朱文奎讲 “地球是圆的”,孩子睁着圆眼问 “那爹能走到天的另一边吗”。这些话曾是激励臣工的誓言,可如今他摸着自己鬓角的霜色,才懂人力终究抵不过天命 —— 他或许真的等不到那一天了。
但文明不该跟着一个人的生命落幕。就像当年应天府闹水患,他领着工匠挖沟渠,百姓说 “要是殿下不在了,这水还会淹回来吗”,他那时说 “治水的法子在,就不怕水再来”。如今也是一样,他的命会尽,但大明的文明火种,不能因为他的逝去,更不能因为未知的灾难,就这么灭了。
一个念头在他心里慢慢清晰,像暗夜里渐亮的星。他抬手召来内侍,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传墨衡、沈继宗,还有格物书院天文、物理、生物、冶金各科院正;另外,让内阁首辅、议政堂首席议长也过来 —— 就在格物书院的寰宇阁见。”
这道召见令像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墨衡正在实验室里调试电磁线圈,听说陛下要召所有科院正,手里的铜丝都掉了;沈继宗在迅电总局核对线路图,见内侍气喘吁吁地来传旨,当即吩咐手下 “把近半年的动力研发记录都带上”;内阁首辅刚在朝堂上跟议政堂议长争论完江南赋税,听闻要去格物书院,还以为是要议新的工程拨款,揣着账本就上了轿。
等众人赶到寰宇阁时,才发现这里早已戒严,阁内的长桌被撤去,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巨大的屏幕 —— 那是用数十块打磨得能映出人影的金属板拼接而成,上面用矿物颜料绘着太阳系的星图,太阳是中央一团灼目的赤金,行星沿着墨线轨道排布,像嵌在黑丝绒上的宝石。朱允炆就站在星图前,他穿着常服,身形在宏伟的星图映衬下显得有些瘦削,可眼底的光却亮得惊人,像快要燃尽的炭火,迸发出最后的炽烈。
“诸位爱卿,” 他开口时,声音在寂静的寰宇阁里回荡,带着一丝金属般的质感,“今日召你们来,不是议赋税,也不是看新的器械图纸 —— 是要跟你们说一项计划。这项计划,朕或许看不到结果,在座的诸位,可能也看不到结果,但它关系着大明文明能不能跨过时间,越过灾难,永远传下去。”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 —— 墨衡皱着眉,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衣角;内阁首辅张了张嘴,眼神里满是疑惑;议政堂议长则微微前倾身体,等着他往下说。朱允炆深吸一口气,说出了那个在心里盘桓了无数次的名字:“朕把它叫做 ——‘火种计划’。”
“火种计划?” 墨衡忍不住低声重复,眼里闪过一丝震惊。
朱允炆点头,伸手点向星图上的火星与金星:“计划的核心,是造几艘‘文明方舟’—— 没错,是能飞上天的船,用格物书院正在攻关的‘星槎动力’。你们还记得去年试验的电磁投射器吗?能把三百斤的铁球抛到十里外;还有沈继宗那边研究的离子推进,能让铜制的小模型在真空中飞半个时辰。把这两样合起来,就能让‘方舟’摆脱地球的引力,飞到火星、金星的轨道,甚至更远的小行星带去。”
这话一出,寰宇阁里顿时起了一阵骚动。内阁首辅终于忍不住开口:“陛下,恕臣直言 —— 电磁投射器至今还会炸线圈,离子推进的燃料也只能撑半个时辰,要造能飞上天的船,需耗多少铁?多少银?更别说还要飞到火星去…… 这开销,足以让国库空耗三载,可回报呢?臣实在看不到摸得着的好处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基建录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明基建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