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标记的感觉,如同皮肤上粘附了一粒看不见的灰尘,无法拂去,时刻提醒着他们已不再“安全”。
林墨能清晰地感知到那个标记的存在——一个极其微小的、由纯粹秩序逻辑构成的“锚点”,深深嵌入了他与种子交融的意识结构外围。它不具攻击性,甚至没有主动探查的功能,仅仅是一个定位信标,一个无声的宣告:此单元已被记录,处于潜在观察名单。
这迫使他们的行动模式必须彻底改变。
苏晚晴停止了主动搜集那些过于“尖锐”的静默火花。任何可能引发秩序之网强烈排斥反应的高风险变量,都成了禁忌。他们如同在雷区中行走,必须精确判断每一步的落点。
共生之种的生长速度明显放缓。失去了那些富含能量的“硬核养分”,它只能依靠苏晚晴日常中那些无伤大雅的“非最优选择”所产生的微弱变量碎屑,以及林墨自身对秩序之网结构的持续解析,来维持极其缓慢的进化。
但这种压抑的环境,也迫使种子发展出了更精妙的生存策略。它对能量的利用效率变得极高,并且对那层“模仿与伪装”的外壳运用得越发纯熟。林墨甚至开始尝试,主动引导种子释放出经过伪装的、符合秩序逻辑的微弱波动,去“安抚”和“欺骗”那个标记,让它维持在一个低水平的“安全”反馈状态。
这就像在监视者的眼皮底下,练习着如何控制自己的心跳和呼吸,使其看起来毫无异常。
日子在一种高度紧绷的平静中一天天过去。
直到一周后,一个寻常的午后。
苏晚晴外出采购日用品,林墨独自在公寓客厅,透过种子的感知,默默“阅读”着窗外城市那庞大而精密的秩序流动。
突然,那个一直沉寂的标记,轻微地波动了一下。
非常细微,如同平静湖面被风吹起的一丝涟漪。
但林墨瞬间警醒!
不是攻击,也不是审查,更像是一种……响应?仿佛某个更上层的指令,通过这个标记,进行了一次极其快速的“状态确认”。
几乎在标记波动的同时,林墨借助种子那高度敏锐的感知,捕捉到了公寓楼下,街道对面,出现了一丝不协调的“秩序扰动”。
一个穿着灰色夹克、戴着鸭舌帽的男人,坐在街心公园的长椅上,看似在悠闲地看着报纸。但他的存在,他看报纸的姿态,他偶尔抬起手腕看表的动作……都太过“标准”了,标准得像是一个被精心设计出来的、用于融入环境的“模板”。
更重要的是,林墨“看”到,以这个男人为中心,周围一小片区域的秩序之网线条,呈现出一种被“临时授权”的、更高优先级的稳定状态。仿佛他自身,就是一个微型的、移动的“秩序节点”。
不是“园丁”那种直接干涉规则的恐怖存在,更像是……执行者?观察员?
林墨的心沉了下去。标记引来的,不是网络自发的免疫反应,而是更具针对性的“人工”审视。
他没有做出任何异常举动,依旧维持着静坐的姿势,呼吸平稳,甚至刻意让种子的波动更加贴合标记的预期。但他的全部精神,都集中在了那个男人身上。
男人在长椅上坐了大约十五分钟,期间除了看报纸和看表,没有任何其他动作,也没有看向公寓的方向。但林墨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极其专业的“扫描”感,如同探照灯般,多次扫过公寓大楼,尤其是他所在的这个单元。
这种扫描并非能量探测,更像是一种基于秩序逻辑的“存在性确认”和“行为模式分析”。它在核对标记反馈的信息是否与环境观测一致。
十五分钟后,男人收起报纸,站起身,如同一个普通的市民般,沿着街道不紧不慢地离开,很快消失在拐角。
标记的波动平息下去,恢复了沉寂。
街道对面那个不协调的“秩序节点”也随之消失。
一切仿佛又回到了之前的平静。
但林墨知道,有什么东西已经改变了。
他们从“需观察对象”,可能已经升级为了“被定期核查对象”。
那个离去的灰衣男人,就是证明。
“他走了?”苏晚晴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她提着购物袋,脸色凝重地走进来。她显然也感觉到了刚才那种被窥视的异样,但没有林墨感知得那么清晰。
“嗯。”林墨缓缓吐出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一个‘观察员’。秩序之网派来的眼睛。”
“他们发现我们了?”苏晚晴放下东西,担忧地问。
“还没有完全发现。”林墨摇头,“更像是一种例行核查。标记的存在,让我们进入了某种‘名单’。他们需要定期确认我们没有脱离掌控,没有变成更大的‘异常’。”
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最后一点侥幸。从此以后,他们必须时刻生活在潜在的监视之下。任何超出“已净化个体”行为模式的举动,都可能引来更直接的干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说我写的是网文?请叫我文明瑰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说我写的是网文?请叫我文明瑰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