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三年七月,应天城的暑气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街巷里的青石板晒得发烫。朱元璋的帅府后院,几株老槐树枝繁叶茂,却挡不住穿堂而过的热风,吹得廊下悬着的竹帘簌簌作响。
朱元璋赤着膊,只在肩上搭了块粗布汗巾,正蹲在石碾旁翻晒新收的稻谷。金黄的谷粒从木簸箕里漏下,落在他黧黑的胳膊上,又滚进碾盘的凹槽里。他身后,马秀英端着一碗冰镇的绿豆汤,轻声道:天太热,歇歇吧。
歇不得。朱元璋头也不抬,手里的木耙子又翻了翻谷堆,这新谷得趁天晴晒干,不然捂出霉味,弟兄们吃了要闹肚子。他忽然直起身,指节敲了敲碾盘,你看这谷粒,饱满的才能留种,瘪的只能舂米。打仗也一样,得把好的留着,坏的剔除干净。
马秀英知道他说的不是稻谷。这些日子,陈友谅在九江整军的消息像暑天的蚊子,总在耳边嗡嗡作响,让人不得安宁。她将绿豆汤递过去:刚听李善长说,派去九江的探子回来了。
朱元璋接过碗一饮而尽,绿豆的清凉顺着喉咙滑下去,才抹了把嘴:叫他来。
不多时,李善长领着个精瘦的汉子走进来。那汉子一身短打,裤脚还沾着湖泥,脸上几道细密的刀疤在汗水里泛着红——是夜不收营的百户王二,专司刺探军情,据说能在水里憋气半个时辰,上次鄱阳湖之战,就是他带着三个弟兄凿穿了陈友谅的混江龙号船底。
末将参见大帅。王二单膝跪地,声音带着长途奔袭的沙哑。
朱元璋扶起他:起来说,陈友谅那边有什么动静?
王二抹了把脸,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层层解开,露出一张皱巴巴的麻纸。纸上用炭笔歪歪扭扭画着几艘船,旁边标着楼船七艘铁甲卫三千,还有几行小字:罗昭往荆襄,携金百两方国珍使者入九江。
大帅,陈友谅这是要搞合围啊。李善长凑过来看了一眼,眉头立刻拧成了疙瘩,罗昭是他手下最会游说的谋士,去荆襄必是找邓愈;方国珍在浙东有船队,若被说动,咱们的东线就麻烦了。
朱元璋的手指点在方国珍使者几个字上,炭粉沾在他指腹的老茧上:方国珍那老狐狸,眼里只有盐和钱,陈友谅许了他什么?
听九江府的衙役说,王二压低声音,陈友谅许了他三船海盐,还说只要能牵制咱们的水师,浙东三年不用纳贡。
三船海盐就想让他动兵?朱元璋嗤笑一声,忽然看向李善长,咱们库房里还有多少海盐?
回大帅,上月刚从松江卫调了十船,都存在太仓港。李善长答得干脆。
给方国珍送五船去。朱元璋拍了拍石碾,告诉他,只要他按兵不动,浙东不仅三年不纳贡,我还许他在杭州湾开三个互市,让他的船队随便进。
李善长眼睛一亮:大帅这招高!方国珍最贪互市的利,五船海盐加互市,保管他不动心。
还有邓愈。朱元璋的目光又落回麻纸上,邓愈在荆襄经营多年,手里有两万兵马,要是真被罗昭说动,从背后捅咱们一刀,麻烦就大了。
王二忽然道:大帅,末将在九江码头听罗昭的随从闲聊,说邓愈的弟弟邓友德在去年的安陆之战中被陈友谅的人误杀,邓愈一直怀恨在心,只是碍于兵力不足,不敢发作。
朱元璋来了精神,有这等事?
千真万确!王二肯定道,那随从喝多了,还说罗昭这次带的黄金里,有一半是给邓愈的赔罪礼,想让他忘了杀弟之仇。
朱元璋蹲回谷堆旁,抓起一把谷粒,指尖用力一碾,饱满的谷粒裂开,露出雪白的米芯。赔罪礼?怕是催命符。他忽然对李善长道,备一份厚礼,让徐达亲自去趟荆襄。
徐将军?李善长有些意外,徐达正在常州练兵,是明军的主力将领。
对,就得徐达去。朱元璋站起身,汗巾往肩上一搭,邓愈是武将,跟文官说不通,得让徐达去。告诉邓愈,我朱元璋向他保证,只要他不帮陈友谅,等灭了陈贼,安陆之地全归他,他弟弟的仇,我替他报。
马秀英在旁补充道:听说邓愈的母亲信奉佛教,不如备些杭州灵隐寺的佛珠和香烛,显得咱们有心。
好主意!朱元璋赞道,就这么办。王二,你再辛苦一趟,去荆襄城外的柳林坡等着,徐达出发后,你想法子把邓友德的灵位偷偷送到邓愈的大营外,就说是陈友谅军中遗落
王二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拱手道:末将明白!
三日后,徐达带着二十车礼物出了应天城。为首的两辆车上,装着整箱的海盐和绸缎,中间一辆车盖着黑布,里面是用香樟木做的灵位,牌位上邓公友德之位几个字漆得漆黑,看着格外肃穆。
与此同时,九江城的驿馆里,罗昭正对着邓愈派来的使者唉声叹气。使者是个精瘦的中年人,名叫赵能,是邓愈的亲随,此刻正把玩着罗昭递来的金锭,慢悠悠道:罗先生,不是赵某不给面子,只是我家将军说了,杀弟之仇,不共戴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