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和赵高看着学子很有朝气, 怒发冲冠为红颜‘ ,’“那年少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的朝气,赵高很是喜爱,
“就是喜欢朝气蓬勃,男人至死是少年.......
扶苏立于御书房内,指尖摩挲着案上的郡县舆图,目光沉凝如渊:
“真正的‘文治’,从来不是咸阳学宫的琅琅书声,也不是朝堂官服的锦绣光鲜,而是让律法的公正能护得每一户黔首安稳,让新政的惠泽能淌进每一条里巷的沟渠。”
赵高侍立在侧,鬓边已染上风霜,眼神却依旧锐利如鹰,他微微躬身,语气笃定:“陛下所言极是。
基层是帝国的血脉,血脉通,方能国力盛。臣已拟好诏令,这便从启民智做起。”
数日之后,一道诏令传遍天下郡县:凡有官署、乡亭之处,皆需辟出房室,或就近兴建简易学舍,统称“蒙学堂”;各地需寻访通晓文墨者——
无论是卸任的低阶吏员、落魄的寒门文人,抑或是乡中德高望重的识字老者,
皆可受聘为师长,于农闲之时免费授课,教幼童与有志成人识秦篆、写姓名,更要逐字逐句讲解朝廷律令的核心要义与邻里相处的道德规范。
这道诏令看似只是基础启蒙,却如惊雷炸响在大秦的土地上。
往日里,知识是贵族与官吏的专属,黔首终其一生也难识一字,如今竟能免费入学,消息传开,乡野间先是惊疑,再是雀跃。
有老丈拄着拐杖跑到乡亭外探头探脑,看着学舍里孩子们握着木笔在沙盘上划写的模样,浑浊的眼睛里淌出泪来;
也有年轻役夫收工后匆匆赶来,踮着脚扒在窗沿上,生怕错过了师长讲解律令的字句。
而这一切的背后,赵高早已派人事先核查师资,剔除那些心术不正、想借机牟利之徒,确保每一处蒙学堂都能真正惠及百姓——
他要的不是表面的热闹,是实实在在的民智开启。
与此同时,咸阳宫的议事殿内,气氛却有些凝重。
国库因连年的巨型工程与改革投入,早已捉襟见肘,账簿上的赤字像一道刺目的伤疤,摆在扶苏与赵高面前。
扶苏眉头紧锁,指尖重重按在“阿房宫”“兵马俑”的工程名录上,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艰涩:
“先帝遗愿固然要遵,但百姓的生计才是根本。若徭役无休,民力耗尽,再好的工程也只是空中楼阁。”
赵高站在一旁,手中捧着核算好的账目,沉声附和:
“陛下英明。暂停非紧急工程,将人力转去修缮都江堰、郑国渠,疏通各地漕运,再拨出粮种扶持贫农,既能减轻徭役,又能稳固农耕,国库虽短期吃紧,却能换得民心安定,这才是长久之计。”
此言一出,殿内立刻有几位老臣面露难色。一位须发皆白的御史大夫出列道:
“丞相此言差矣!阿房宫乃先帝下令修建,彰显我大秦天威,岂能说停就停?再说,停工之后,无数工匠役夫何去何从?”
赵高抬眼看向他,眼神平静却带着不容置喙的力量:“御史大夫此言谬矣。
天威不在宫阙之宏伟,而在百姓之拥戴。如今关中之地,因去年旱灾,已有农户颗粒无收,若再征调徭役,恐生民变。
至于工匠役夫,转去修缮水利、铺设道路,照样有粮有饷,岂不比困在阿房宫工地无所事事更强?”
一番话怼得御史大夫哑口无言,其他想非议的官员也纷纷噤声。
扶苏见状,当即拍板:“便依丞相所言,即日起,阿房宫、兵马俑工程暂停,所有人力物力尽数投入水利、农耕与交通之上!”
政令虽下,赵高却并未放松。他深知,基层官吏的贪腐与敷衍,是毁掉善政的最大蛀虫。
当晚,他便在书房内点燃一支密信香,不多时,一个身着黑衣、面容普通的青年悄然潜入,单膝跪地:“主子。”
赵高指尖敲击着案几,声音压得极低:
“各地蒙学堂的拨款、水利工程的粮饷,务必盯紧。我派出去的那些人,都安置妥当了吗?”
“回主子,”青年低头回话,“六国孤儿们已各就各位:
李四扮作行商,在三川郡核查学宫拨款;
王五混入河东郡的水利工地,盯着工程款发放;赵六则成了颍川郡郡守的门客,打探他对新政的真实态度……”
赵高微微颔首,从袖中取出一枚刻着“赵”字的竹牌:
“传我命令,凡发现官吏克扣粮饷、阳奉阴违者,不必上报,先取其信物为证,密报直接送我案头,不得有误。”
“属下遵命!”青年接过竹牌,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自此,宫中的的灯火几乎夜夜长明。
赵高埋首于堆积如山的简牍之中,时而蹙眉审阅蒙学堂的设立进度报表,看到某县虚报人数,当即提笔批注,下令彻查;
时而伏案核算财政支出,对着账目上的一笔笔数字反复核对,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偏差也不肯放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秦,让我魂牵梦绕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秦,让我魂牵梦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