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指尖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屏幕左侧的折线图里,PM2.5浓度曲线在凌晨三点突然出现异常波动,像一条被惊扰的游蛇,突兀地向上拱起。他面前的办公桌上,摊着三张不同区域的空气质量监测地图,荧光笔标记的红点在城郊工业区密集得刺眼。
“林工,这是凌晨三点的实时监测数据复核结果,”实习生小周抱着一摞打印纸快步走进来,额头上带着薄汗,“城郊的三个监测站数据都异常,其中焦化厂附近的站点PM2.5浓度达到112μg/m3,超出二级标准近40%,但同期的气象数据显示无风,排除了外来输送的可能。”
林夏接过数据单,目光扫过监测站点编号、采样时间和浓度数值,眉头越皱越紧。他是市环境监测中心的环境统计学家,日常工作就是和这些冰冷的数据打交道——分析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的监测数据,建立统计模型,追踪污染源头,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在外人看来,这份工作枯燥又乏味,但林夏却能从密密麻麻的数字中,捕捉到城市环境的细微呼吸。
“把焦化厂近一个月的排污申报数据调出来,还有夜间生产负荷记录,”林夏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另外,联系气象部门,要凌晨两点到四点的垂直气象数据,重点看逆温层厚度。”
小周点点头,转身快步离开。林夏起身走到办公室尽头的巨大落地窗前,窗外是清晨六点的城市,高楼大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马路上的车流逐渐密集,远处的工业区烟囱冒着淡淡的白烟。他从事环境统计工作已经五年,从最初跟着老专家学习数据处理,到如今能独立负责重点污染源的统计分析,经手的案例不计其数,但这次的异常波动却让他隐隐觉得不简单。
环境统计不是简单的数据罗列,而是要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挖掘数据背后的关联。林夏打开电脑里的统计分析软件,将监测数据、排污数据、气象数据逐一导入模型。屏幕上的散点图、折线图、热力图不断切换,他的目光专注而锐利,仿佛在破解一组复杂的密码。
上午十点,林夏的办公室里挤满了人。市生态环境局的执法人员、焦化厂的环保负责人、监测中心的技术骨干围坐在会议桌旁,气氛严肃。
“林工,你先说说分析结果吧。”执法大队的张队长率先开口,他的目光落在林夏面前的电脑屏幕上。
林夏点点头,切换出统计模型的分析结果:“根据凌晨的监测数据和复核结果,结合气象条件和企业排污数据,我们可以确定这次PM2.5浓度异常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焦化厂夜间超标排污。”
他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了两条对比曲线:“这是焦化厂近一个月的夜间排污申报数据,红线是二氧化硫排放量,蓝线是颗粒物排放量,都控制在许可范围内。但我们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发现,凌晨三点左右,企业的生产负荷突然增加,而对应的排污数据却没有同步增长,这不符合正常的生产排污规律。”
“另外,”林夏继续说道,“凌晨的垂直气象数据显示,当时存在厚度约200米的逆温层,空气垂直扩散能力极差,这使得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无法扩散,在近地面积聚,最终导致监测数据异常。我们通过回归分析模型测算,焦化厂当时的实际颗粒物排放量至少是申报值的1.8倍。”
焦化厂的环保负责人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他张了张嘴,试图辩解:“林工,这不可能吧?我们的环保设施一直正常运行,排污数据都是实时在线监测的,怎么会超标呢?”
“在线监测数据确实没有超标,但这正是问题所在。”林夏调出在线监测设备的运行日志,“你们的在线监测设备在凌晨两点五十分到三点二十分之间,数据传输出现了短暂的延迟,而这段时间正好是生产负荷增加的时段。我们通过统计推断,结合设备的历史运行数据,发现这种延迟并不是技术故障导致的,而是人为干预的可能性极大。”
张队长的脸色沉了下来:“如果情况属实,这就是典型的恶意偷排行为。我们现在就去企业现场核查,调取生产记录和设备运行日志。”
焦化厂的环保负责人额头冒出冷汗,不再说话。林夏看着他的样子,心里没有丝毫快意。他做环境统计工作,不是为了追责,而是为了让数据说话,推动企业整改,改善城市环境。
接下来的几天,林夏和同事们忙着跟进焦化厂的整改情况。他们多次前往企业现场,核查环保设施运行情况,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补充统计数据。焦化厂最终承认了夜间超标排污的事实,缴纳了罚款,并投入资金对环保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
但林夏并没有停下脚步。他意识到,单一企业的偷排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着整个工业区的排污监管漏洞。他向中心领导提出,对全市重点污染源开展一次全面的统计核查,通过大数据分析,排查潜在的排污风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