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兰老师也迎了出来,手里还拿着一个铁皮饼干盒:“林老师,你上次说的简笔画,我照着练了好几遍,你看看行不行?”盒子里装着她画的小动物——小兔子的耳朵画得有点歪,小鸭子的嘴巴像个三角形,却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林夏拿出彩色卡纸和剪刀:“王老师,今天咱们教孩子做‘树叶贴画’,不用画得特别好,用村里的树叶就能做。”
她带着孩子们去村后的树林里捡树叶,枫叶、银杏叶、松针,不一会儿就捡了满满一篮子。回到教室,她教孩子们把枫叶剪成小鱼的形状,把银杏叶贴成小蝴蝶的翅膀,把松针拼成小草。陈小宇是个留守儿童,平时不爱说话,今天却拿着树叶贴了一只“妈妈的手”,贴完后小声说:“我妈妈在外地打工,她的手就是这样,能给我织毛衣。”
林夏蹲下来,看着那片拼成手的梧桐叶,眼眶有点发热:“陈小宇,你做得真好,妈妈看到一定会很开心。咱们把这幅画寄给妈妈,好不好?”孩子用力点头,眼里的光像星星一样亮。王桂兰老师站在旁边,悄悄抹了抹眼泪:“林老师,以前我总觉得美术课就是画画,没想到还能让孩子说心里话。”林夏把《儿童心理学》递给她:“您看这书里写的,孩子的画里藏着他们的想法,咱们多跟他们聊画里的故事,就能走进他们心里。”
从青山村小回来,已经是傍晚。林夏刚走进办公室,就看到桌上放着一份《乡村教师短期培训方案》,是赵凯副院长留下的:“下周要组织五十名乡村教师来市区培训,你负责设计‘实用教学技能’模块,重点解决‘不会教英语’‘不会上美术课’的问题。”
她翻开方案,在“培训内容”那栏写下:“英语课:教孩子唱英语儿歌、做英语小游戏,用简单的单词编故事;美术课:利用乡村资源做手工,比如用玉米皮编小篮子、用石头画小动物;心理课:通过画画、讲故事,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她知道,乡村教师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他们需要的是“拿来就能用”的方法,是能在土操场、旧教室里落地的教学技巧。
培训开始那天,五十名乡村教师坐满了会议室。林夏没有先讲理论,而是请王桂兰老师上台分享:“以前我教英语,就是让孩子跟着我读单词,孩子们都不爱学。上次林老师教我用‘苹果apple’‘香蕉banana’的儿歌,孩子们现在下课都在唱,还会指着水果说英语呢!”王老师边说边唱,台下的老师都跟着拍手,会议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接下来的三天,林夏带着老师们做“实战演练”:在英语课上,教他们用彩色卡片认单词,用手势做动作记句型;在美术课上,教他们用报纸做纸雕,用树枝拼图案;在心理课上,教他们通过“情绪天气图”了解孩子的心情——开心是晴天,难过是雨天,生气是雷雨天,孩子们画完后,老师就能知道该怎么跟他们沟通。
培训最后一天,老师们要进行“模拟授课”。来自西山乡的李老师教的是英语课,她拿着自己做的动物卡片,跟“学生”们玩“找朋友”的游戏:“小猫cat,小狗dog,我们都是好朋友!”台下的老师都笑着配合,仿佛回到了小学课堂。李老师讲完后,红着脸说:“以前我总怕教英语,觉得自己发音不好,现在知道了,只要让孩子觉得好玩,他们就愿意学。”
林夏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暖暖的。她想起半年前第一次去西山乡调研时,李老师躲在办公室里哭:“我一个教语文的,硬让我教英语,孩子们听不懂,我也教得难受。”现在,李老师站在讲台上,眼里有了光。这就是她工作的意义——不是培养多少优秀的学生,而是帮助那些在乡村坚守的老师,让他们有底气、有方法,去点亮更多孩子的眼睛。
培训结束后,林夏收到了王桂兰老师发来的照片:青山村小的教室里,孩子们用玉米皮编的小篮子挂在墙上,用石头画的小动物摆在窗台上,黑板上写着“Wele to our class”的英语句子。照片下面还有一行字:“林老师,孩子们现在每天都盼着上英语课、美术课,谢谢您。”
她把照片存进手机,又翻开了新的调研计划——下个月要去偏远的沙漠乡,那里的学校只有两名教师,却有四十个孩子,需要设计“复式教学”的方案。桌上的台灯又亮到了深夜,教案本上的字迹越来越清晰,她知道,讲台之外,还有很多“答案”等着她去寻找,有很多故事等着她去见证。
深秋的一天,林夏收到了一个来自青山村小的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是陈小宇寄来的画——画里有一片梧桐叶拼成的手,旁边站着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封信,信上写着“妈妈,我想你了”。画的背面还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林老师,妈妈收到我的画了,她说明年就回来陪我。”
林夏把画贴在办公桌的墙上,旁边是王桂兰老师的简笔画,是李老师的英语卡片,是实验中学孩子们的“信封闯关”作业。这些不是什么珍贵的礼物,却是她工作中最宝贵的财富。她拿起钢笔,在新的教案本上写下:“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乡村教师找到那根‘火柴’,让他们能点燃孩子心里的光。”
窗外的梧桐叶又落了一片,落在窗台上,像是在为她鼓掌。林夏抬头看了眼挂钟,晚上八点十五分,她收拾好帆布包,准备明天去沙漠乡的行李——包里装着给孩子们的彩色铅笔,给老师的复式教学教案,还有一本写满了“实用技巧”的笔记本。她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只要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听到老师们的笑声,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因为她坚信,每一个乡村教师都是一颗种子,每一次培训、每一份教案都是阳光和雨露,总有一天,这些种子会在田野里、山坡上、沙漠边,长成一片能为孩子遮风挡雨的森林,而她,愿意做那个播种阳光的人。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