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看得入神,手机突然响了,是个陌生号码。林夏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起来。
请问是林夏老师吗?电话那头是个年轻女孩的声音,带着点怯生生的语气,我是《文学新锐》杂志的实习生,想跟您约篇专访,不知道您最近有空吗?
林夏想拒绝,刚要开口,对方又急忙说:我们知道您最近忙,采访不用太长,半小时就好,线上线下都行。我们杂志虽然刚创刊,但读者都是真正喜欢文学的年轻人,特别希望能刊登您的文章。
他沉默了几秒,想起自己刚出道时,也是靠着这些小众杂志才慢慢被人知道。下周三下午吧,林夏说,线上采访就行。
挂了电话,他看了眼时间,离会议还有一个半小时。泡了杯浓茶提神,点开会议软件测试设备,摄像头里的自己脸色还是有些苍白,但比起早上已经好多了。
三点整,会议准时开始。屏幕上陆续出现几个头像,张弛坐在出版社的会议室里,旁边是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应该是法务。影视公司那边除了制片人周明,还有两个编剧,一男一女,看起来都很年轻。
林老师,久仰大名。周明率先开口,笑容很职业,您的书我们都看过了,节奏把握得特别好,很适合改编成网剧。
周制片过奖了。林夏客套道。
简单寒暄后,正题很快切入。周明提出想把小说里的反派设定改得更复杂些,增加一些童年阴影的回忆杀,这样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口味。
可是这样会削弱悬疑感吧?林夏皱眉,我当初设计这个角色,就是想塑造一个纯粹的高智商罪犯。
林老师您别担心,女编剧接过话头,我们不是要改成苦情戏,只是想增加一点人性的挣扎,这样角色更立体。您看《暗网》里的那个杀手,不就是因为童年经历才走上歪路的吗?观众特别买账。
林夏沉默了。他知道对方说的是对的,现在的市场确实更偏爱有故事的反派。但作为作者,他总觉得这样的改动会破坏角色的完整性,就像给一幅写实画强行加了抽象派的笔触。
这样吧,张弛出来打圆场,我们先按周制片的意思出一版修改方案,林老师您看看,有不合适的地方我们再调整,怎么样?
林夏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了。接下来的讨论围绕着剧情展开,哪些情节要保留,哪些要删减,哪些可以改编得更有戏剧冲突。林夏发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节奏,那些他花了半年时间精心设计的伏笔,在制片人眼里似乎都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
会议结束时已经快六点了,林夏关掉电脑,感觉比写了一天稿子还累。窗外的天又开始暗下来,华灯初上,小区里渐渐热闹起来,下班回家的人们提着菜篮匆匆走过,孩子们在楼下追逐打闹,这些属于黄昏的声音,却总在林夏准备开始新一天工作时准时响起。
手机响了,是苏晓发来的消息:会议结束了吗?我妈做了红烧肉,要不要过来一起吃?
林夏看着消息笑了笑,回复:马上到。
换衣服的时候,他路过书桌,瞥见那盆薄荷草又长高了些,新冒的嫩芽在灯光下泛着嫩绿的光。突然想起早上结束的第三章里,主角就是靠着一片薄荷叶子找到了破解密室的线索。也许生活和写作真的有某种奇妙的呼应,你永远不知道那些不经意的细节,会在什么时候派上用场。
走到门口时,林夏犹豫了一下,又折回去打开文档,在第三章的末尾加了一句话:晨光穿透玻璃照进来时,他终于明白,所谓的真相,往往就藏在那些被忽略的日常里。
按下保存键的瞬间,他仿佛听到了花开的声音,也许是窗台上的薄荷,也许是心里某个紧绷了太久的角落。
晚上八点,林夏坐在书桌前,开始写第四章。窗外的夜景很美,霓虹灯在玻璃上投下斑斓的光影。他泡了杯热牛奶,胃里暖暖的,敲键盘的手指也轻快了许多。虽然明天可能还会遇到新的问题,可能还会有改不完的稿子和开不完的会,但此刻,他只想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和那些虚构的人物一起,去解开一个又一个谜题。
这大概就是写作的意义吧,林夏想。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字会带你去哪里,但只要一直写下去,总会找到答案的。
键盘敲击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回响,像是在和窗外的城市夜景对话。文档里的光标依旧在跳动,但这一次,林夏觉得它不再是救命稻草,而是一盏灯,照亮着故事前行的路,也照亮着他自己的生活。
凌晨一点,林夏写完了第四章的前半部分。他伸了个懒腰,起身走到窗边,发现苏晓家的灯还亮着。楼下的早餐摊已经开始准备食材了,蒸笼里冒出的白气在夜色中格外显眼。
手机震了一下,是张弛发来的消息:夏哥,影视公司那边回复了,说你的修改意见很好,他们会重新调整方案。对了,校对部把第三章的样稿发我了,你有空看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