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的杭州总笼着层薄雾,林夏推开工作室的雕花木门,潮湿的空气裹挟着薰衣草与雪松的香气扑面而来。工作台中央的电子秤显示凌晨四点十七分,不锈钢搅拌盆里,融化的橄榄油正泛着琥珀色的光。窗外的梧桐树在细雨中轻轻摇曳,叶子上的水珠顺着叶脉滑落,滴答滴答地敲打在窗台的青石砖上。
又熬夜了?助理小满抱着采购清单探进头,马尾辫上还沾着雨水,发梢因为长时间在工作室里沾染了淡淡的柠檬草气息,这批保加利亚玫瑰原精的报关单出了问题,供应商说要推迟三天到货。她将平板电脑放在操作台上,屏幕上密密麻麻地罗列着各种原材料的库存数据和订单进度,一些紧急订单用红色字体标注着,格外醒目。
林夏关掉电磁炉,蒸汽在护目镜上凝成水珠。她摘下手套,指尖残留着乳木果油的温润触感,案板上整齐排列着三十六块试做的艾草皂,深绿色的皂体表面凝结着细密的水珠,像覆了层薄霜。每一块艾草皂的形状都略有不同,那是手工切割留下的独特印记。让仓库先把库存的摩洛哥坚果油调出来,用薄荷和尤加利做个清凉款应急。她翻动着工作日志,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干枯的矢车菊标本,每一页都记录着不同配方的尝试与心得,边角处还贴着许多便利贴,上面写满了临时想到的灵感和注意事项。
手机在围裙口袋里震动,是母亲发来的语音:夏夏,你寄来的桂花皂太香了,邻居张婶追着问哪儿买的...林夏嘴角扬起笑意,目光落在墙上的老照片——十年前的自己蹲在自家小院,捧着第一块歪歪扭扭的蜂蜜皂,身后晾衣绳上挂着的白色床单被风吹得鼓起。照片里的小院种满了各种花草,那时的她,只是出于对天然护肤品的热爱,开始摸索着制作手工皂,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十年。
突然,玻璃门被猛地推开,带进一阵冷风。穿着驼色大衣的女人站在门口,雨水顺着伞骨滴落在实木地板上,在地面晕开深色的水痕。林老师,我是民宿的主理人苏棠。女人递来烫金名片,无名指上的银戒刻着藤蔓花纹,名片边缘还带着淡淡的薰衣草香味,显然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我们想定制一批山居主题的手工皂,要能体现江南烟雨的意境。
林夏接过设计图,展开的瞬间呼吸一滞。图纸上勾勒着雾气缭绕的竹林、滴落水珠的青苔,还有半开的山茶花。设计图的背面,还贴着许多实景照片,云雾中的山峦若隐若现,竹林间的露珠晶莹剔透,每一张照片都仿佛带着湿润的水汽。她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纸边,想起去年在莫干山采集的野生竹沥,此刻正密封在工作室角落的玻璃瓶里。那些竹沥是她和当地的山民一起,在雨后的竹林中,从竹子的切口处一滴一滴收集而来,过程艰辛却充满乐趣。
给我两周时间。林夏将图纸按在铺满皂模的工作台上,工作台上还摆放着许多形状各异的模具,有花朵形状、树叶形状,还有古朴的方形模具,但我需要先去民宿实地看看。
次日清晨,林夏背着装满采样瓶的帆布包出发。帆布包的侧面口袋里插着一本便携笔记本,封皮已经被磨得有些起毛,里面记录着她这些年在各处采集原材料时的所见所闻。盘山公路上,细雨将车窗洇成朦胧的水彩画。民宿藏在竹林深处,青瓦白墙的建筑半掩在雾气里,庭院中的石臼里还盛着昨夜的雨水,水面上漂浮着几片落花。苏棠带她穿过回廊,指尖划过斑驳的竹篱:我想要客人闻到皂香的瞬间,就像走进这片竹林。
回到工作室,林夏开始疯狂实验。她将竹沥、竹叶汁与橄榄油混合,却发现PH值始终不稳定;尝试加入天然矿物色粉,成品却像块斑驳的石头。第七次失败时,小满忍不住说:夏姐,用合成色素和香精吧,效果肯定好。
那不是手工皂的灵魂。林夏盯着开裂的皂块,突然想起母亲腌梅子时的场景——层层叠叠的梅子与冰糖,在时间里酿成酸甜的琥珀。她取出陈年的普洱熟茶,煮出深褐色的茶汤,又将研磨成粉的火山泥缓缓倒入融化的油脂中。整个工作室弥漫着浓郁的茶香和泥土的气息,她一边搅拌,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各种数据,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专注与期待。
深夜的工作室只有台灯亮着,林夏戴着防毒面具搅拌氢氧化钠溶液。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变成了暴雨,雷声炸响的瞬间,她将调配好的液体倒入模具。当最后一滴茶树精油滴入时,搅拌棒在皂液中划出深绿色的涟漪。她坐在工作台前,静静地看着模具中的皂液慢慢凝固,思绪却飘到了远方。想起曾经在一次手工皂展览会上,一位外国友人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手工皂就像艺术品,每一块都有自己的故事。
手机在这时震动,是国外手工皂协会发来的邮件:青瓷系列入围年度创意大奖决赛。林夏望着工作台上未完成的样品,想起三年前参加巴黎展会的场景。那时她带着自制的皂样挤在角落展位,被无数采购商拒绝,直到一位法国老太太捧着茉莉皂落泪:这味道,和我祖母的花园一模一样。那个瞬间,她明白了手工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清洁,更在于传递情感和记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