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长看着雨中如铁塔般的李国庆,又看看满脸不赞同的田中,忽然笑了:“我祖父是这条矿线的司炉。走!”
三节由工程车临时改装的轨道车,冒着瓢泼大雨,在百年老线上摇摇晃晃地启程。李国庆亲自在车头了望,雨水顺着他脸上的沟壑流下。腐朽的枕木在重压下发出呻吟,车轮碾过生锈的钢轨,颠簸得像惊涛骇浪中的小船。
行至一处弯道,李国庆突然猛拉汽笛示警!前方山体滑坡,红褐色的泥石流正缓缓漫过轨道!
“倒车!快!”老李嘶吼。轨道车在泥泞中艰难后退,泥石流的先锋已舔上车轮。千钧一发之际,轨道车退到一处高坡,泥浆在下方汹涌而过。
惊魂未定的哈托诺部长望向窗外。雨幕中,一群当地村民正自发用麻袋装土,在泥石流前筑起临时堤坝,其中有人朝轨道车竖起大拇指。
“这里,”周远指着地图上刚刚经历险情的位置,“我们的方案是修建一座2.8公里的特大桥,直接跨越滑坡体和高产农田,一劳永逸。”他转向惊魂未定的部长,“而日方方案是深挖路堑,这将永久破坏展玉的稻田和村庄。”
哈托诺看着车窗外奋力抢险的村民,又看看地图上中方标注的绿色桥梁线位,沉默良久,对秘书吩咐:“取消下午所有日程,我要看中国方案的环保评估报告。”
田中敏夫坐在角落,金丝眼镜蒙上了一层水汽,看不清眼神。
签约前夜,中方指挥部气氛凝重。日方祭出最后杀招——通过政治游说,促使印尼国会交通委员会突然提出:要求竞标方提供已运营十年以上的高速列车安全记录。
“我们CRH2型车2007年才正式运营!满打满算不到三年!”张明气得摔了铅笔,“日本拿1964年的新干线0系说事!这摆明是量身定做的陷阱!”
苏晴盯着电脑屏幕,突然说:“安全记录…不一定非得是自己的。”
众人愕然。她调出一份密密麻麻的英文报告:“德国ICE3型车,2000年投入运营,基于同平台的Velaro技术,与我们的CRH3技术同源。十年间安全运营里程…”她放大一个数字,“超过2亿公里。”
“但那是德国人的车!”有人质疑。
“合同里写的是‘技术平台’的安全记录,”苏晴眼中闪着光,“我们引进消化的是同一平台,符合技术传承逻辑。日方能用1964年的0系,我们为什么不能用2000年的ICE3?”
周远立刻拨通柏林电话。一小时后,德国铁路公司(DB)董事会发来授权邮件,确认中国CRH3与德国ICE3共享Velaro技术平台,安全记录可供中方使用。
“还有一个问题,”金融专家提醒,“瑞士银行坚持要ETCS信号接口,但我们的CTCS-3…”
“改!”周远斩钉截铁,“苏晴,CTCS-3系统兼容ETCS Level 1的接口模块,多久能出来?”
苏晴在键盘上敲击片刻:“现有架构上做协议转换…72小时!”
“给你48小时!”周远拍板,“同时通知国内,立刻空运两套CTCS-3车载设备到雅加达!”
2011年1月21日,雅万高铁合作签约仪式。镁光灯下,周远与哈托诺部长交换文本的手微微颤抖。胃部的剧痛和肺部的灼烧感几乎让他站立不稳,西装内袋里,是今早当地医院出具的“疑似恶性肿瘤”的检查报告。
台下,田中敏夫面无表情地鼓掌。仪式结束后,他却意外地走向周远,递上一方洁白的手帕:“周桑,你的汗…不太对劲。”
周远没有接手帕,只是看着这位可敬又可怕的对手:“田中先生,新干线是伟大的技术。但未来…”他望向窗外工地飘扬的五星红旗,“属于能创造新规则的人。”
田中沉默片刻,忽然用中文说:“贵方那位女工程师…在信号兼容上的突破,令人印象深刻。”他顿了顿,“日本输掉的,不是技术,是速度。”
当夜庆功宴,周远只抿了一口香槟便悄然离席。酒店天台,他扶着栏杆剧烈咳嗽,手帕被染红大半。苏晴找到他时,他正望着东南方向——那是雅万高铁第一标段的方位。
“周总,瑞士银行的资金到位了,首笔30亿人民币。”苏晴轻声汇报,“CTCS-3/ETCS兼容模块测试通过了。”
周远点点头,声音沙哑:“记住,苏晴…核心技术…永远要握在自己手里。”他指向漆黑的天幕,“这条铁路…是插在赤道上的尺子…量的是中国…到底能走多远…”
一阵猛烈的咳嗽打断了他。苏晴惊恐地扶住他摇摇欲坠的身体,触手一片滚烫。
2016年1月21日,雅万高铁项目开工五周年纪念日。爪哇岛的阳光炽烈如火,巨大的铺轨机正将第一根60公斤级的百米长轨平稳地铺设在德卡鲁尔车站路基上。钢轨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银光,如同一条流向未来的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