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主动隔离屏障**:在盾构隧道与城墙基础之间的关键路径上,施作一道**超薄、连续的地下隔离墙(隔离缝)**。但这道墙并非传统刚性结构,而是采用**可控刚度材料(VSM)**——在施工扰动期通过内部循环冷却液或电流使其保持高刚度,有效隔断扰动波的传递;施工结束后可调整材料状态降低刚度,避免长期约束效应。
这个庞大而精密的体系蓝图,让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寂静。每一环都充满了技术挑战和未知数。
“成本…这成本…”业主方的代表倒吸一口凉气。
“成本?”周远的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最后定格在窗外古城墙模糊的轮廓上,“比起在六百年的城墙上留下哪怕一道新的裂缝,再高的成本,都是值得的。”他的声音不高,却重若千钧。
盾构始发井旁,“金陵号”巨大的身躯被拆解吊装下井。周远没有去关注那些宏大的场面,他蹲在管片堆放区,手里拿着一块特制的管片密封垫样品,正用精密测厚仪反复测量其在不同温度和压缩状态下的厚度变化。
“周总,密封垫的压缩永久变形率测试结果出来了。”材料工程师递上报告,“在模拟地层压力和温度下,1000小时后变形率在1.8%-2.3%之间,优于设计要求(<3%)。”
周远点点头,没有立即看报告,而是将密封垫样品凑近鼻尖,仔细闻了闻:“配方里加了新型硅烷偶联剂?为了提升与纳米改性浆液的界面粘结性?”
材料工程师惊讶地点头:“是的!您怎么…”
“闻出来的。老配方有股淡淡的硫磺味,这个没有。”周远放下样品,拿起旁边一瓶Nano-ME浆液样品,轻轻摇晃,观察其流淌性和挂壁性,“浆液的触变指数调整过了?为了适应高频脉动注入?”
“对!提高了低剪切速率下的粘度,保证脉动间歇期不沉淀离析;优化了高剪切速率下的流变性,确保注入瞬间顺畅。”工程师佩服地回答。
张明看着周远对这些微观细节近乎偏执的关注,心中了然。在南京,毫米之争,胜负往往就在这些看不见的材料分子结构和毫厘之间的工艺参数里。
始发前的最后一道屏障——那道关键的“可控刚度隔离墙(VSM)”开始施工。超薄双轮铣槽机在狭窄的空间内,小心翼翼地切割着松软的土层,挖出一道仅40厘米宽、深达35米的连续槽段。
周远站在槽孔旁,看着铣槽机缓缓下降,泥浆护壁循环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他的目光紧紧盯着实时监测屏幕上的槽壁垂直度曲线和泥浆压力波动。
突然,监测屏上代表垂直度的曲线出现了一个微小的、但持续的向右偏斜!同时,泥浆液面出现异常下降!
“停!”周远果断下令,“垂直度偏差超0.15%,液面下降异常!有漏浆!”
施工人员立刻停止下铣。地质雷达扫描显示,在槽深约22米处,侧壁存在一个**未探明的、直径约30厘米的古代砖砌渗井遗迹**!护壁泥浆正沿着砖缝快速流失!
“麻烦了!这种古井砖缝,泥浆堵不住!”施工经理脸色发白。
周远蹲在槽口,抓起一把被带上来的、混合着泥浆的碎砖屑,仔细捻开。碎砖质地疏松,孔隙很大。“常规膨润土泥浆堵不住这种大孔隙的古砖。”他沉吟片刻,眼中精光一闪,“改用‘时间差凝胶封堵法’!”
方案迅速执行:
* 第一步:向槽内灌注大量**低粘度、高渗透性的水玻璃溶液**,利用其流动性快速渗入古砖缝隙深处。
* 第二步:间隔精确的15分钟后,泵入**氯化钙溶液**。两者在缝隙深处相遇,瞬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硅酸钙凝胶**,如同在漏水通道内部织就一张致密的网。
* 第三步:待凝胶初步形成后,再注入高粘度的**复合堵漏泥浆**,在凝胶网的“骨架”支撑下,完成最终的封堵。
整个过程如同在土层深处进行一场精密的化学手术。一小时后,泥浆液面恢复稳定,垂直度偏差被成功纠正。那道承载着隔离希望的VSM墙,得以继续向下延伸。
“金陵号”盾构机终于开始缓缓推进。控制中心内,气氛比大连时更加凝重。巨大的屏幕上,左侧是盾构机的掘进参数,右侧则是前所未有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超高密度监测数据流**:
* 数十条不同颜色的曲线,代表分布式光纤传感网络(DAS)反馈的、沿隧道-城墙路径上不同深度土体的**微应变(με)**。
* 城墙本体及基础关键点上,**纳米级微位移计(显示位移:微米级)**和**微振动传感器(显示速度:mm/s)** 的数据如同平静湖面上的细微涟漪。
* 代表ML-ADP(机器学习自适应土压)系统运行状态的复杂界面,无数参数在跳动,一个代表“系统扰动度”的综合指针,在绿色(极低扰动)区域边缘微微颤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