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常规的爆破清渣后,支护队刚进入掌子面准备作业。
“噼啪——咔嚓!”一阵密集、急促、如同冰面碎裂般的巨响从顶板岩体内部炸开!
“岩爆!快撤!”安全员的嘶吼响彻隧道!
但已经晚了!
轰隆——!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和剧烈的震动,隧道顶板一块足有卡车大小的巨岩,在内部应力的疯狂挤压下,如同炮弹般瞬间崩离岩体,裹挟着无数碎石,以雷霆万钧之势,狠狠砸向下方刚立起不久的新钢拱架和正在喷射混凝土的工人!
“啊——!”惨叫声被淹没在岩石撞击的恐怖轰鸣和钢架扭曲断裂的刺耳尖啸中!烟尘瞬间弥漫了整个掌子面!
“救人!快救人!”老马的吼声带着哭腔和绝望。
当烟尘稍稍散去,眼前的景象如同地狱:新架设的钢拱架被砸得严重弯曲,但奇迹般地没有完全垮塌!关键节点的恒阻大变形连接器发挥了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塑性变形,吸收了绝大部分冲击动能!顶部的吸能发泡混凝土层被砸得粉碎,但也极大地缓冲了冲击力!更重要的是,那块致命的巨岩,被变形但未垮塌的钢架和吸能层死死地“托”在了半空,没有完全砸落!为下方几名被碎石掩埋、受伤但幸存的工人,赢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快!顶住!用千斤顶!救人!”老马和工人们疯了一样冲上去,用一切可用的工具支撑住摇摇欲坠的变形钢架,用双手疯狂地扒开碎石…
消息带着血腥和劫后余生的震撼传回北京。周远站在电话前,听着老马哽咽的叙述,听着背景里救援的呼喊和机械的轰鸣,久久无言。他设计的“柔骨”,在千钧一发之际,真的“扛”住了死神的巨锤!但这胜利的代价,太过沉重。
“周总工,我们…我们低估了岩爆的突发性和局部能量聚集的隐蔽性…”老马的声音充满了自责和痛苦,“微震监测…没能抓住这次的前兆…”
“不是监测的失败,是认知的局限。”周远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一种穿透生死的沉重,“岩体内部应力的聚散,如同地底的暗流,我们只能窥其一斑。这次,是我们的‘柔骨’,救了人。但下一次呢?”
他放下电话,走到窗前。窗外是首都的万家灯火。他仿佛看到了沈阳地下深处那惊魂一幕,看到了扭曲钢架下流淌的鲜血,也看到了被吸能层缓冲后、悬停在半空的致命巨石。技术可以创造奇迹,但无法消除所有风险。地下工程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大地的低语与咆哮,伴随着建设者血肉的奉献。
“通知技术组,”周远的声音恢复了惯有的平稳,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如同钢铁淬火后的沉静与力量,“总结沈阳岩爆经验教训。微震监测算法升级,重点研究局部高能微破裂的识别模型。‘水刀’卸压范围和安全距离重新评估。‘吸能支护’体系,尤其是恒阻器变形阈值和吸能材料效率,进行极限优化。另外…”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深邃的夜空:
“起草一份报告,向部里申请,建立‘共和国地下工程风险数据库与事故案例库’。把每一次的教训——北京的管涌、兰州的流沙、上海的倾斜、广州的腐蚀、沈阳的岩爆——把所有的数据、所有的伤痛、所有的经验,都记录下来,共享出去。让后来者,能踩着我们的肩膀,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灯光下,周远伏案的身影,在墙壁上投下巨大的轮廓。那不再仅仅是一个技术攻坚者的身影,更是一个背负着无数前行者希望与伤痛、在黑暗地脉中为后来者点亮道路的拓荒者。共和国的地下血脉,在血与火的淬炼、智慧与牺牲的交织中,继续向着未知的黑暗,倔强而悲壮地延伸。而新的挑战,或许已在某个尚未点亮的地下图纸上,悄然蛰伏。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